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从太空物理课看科学
发布时间:2013-07-02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航天职工子弟观太空授课有感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的父母是从事航天工作的航天人,所以,近日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和顺利返回的新闻一直牵动着我们全家。

  上周回家,我观看了王亚平老师“太空课堂”的网络视频。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对太空授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同时,我对“科学”也有了新的看法。

  王亚平老师做的实验让我见识了近在眼前的高中物理知识,而且看到了这些物理知识在太空中呈现出的不同的物理现象。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我离科学居然有这样近,甚至比我在参加“翱翔计划”面试的时候还要近。

  太空授课提出:测物体的质量用什么方法?用天平呗,我想。可我没有料到的是,现场同学们给出的答案要丰富得多。

  有的同学说,有杆秤和台秤,还有千年以前的曹冲称象法;有的同学讲,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或者用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斟酌一番,这门道还真不少。

  其中,动量是构成经典力学的三大模块之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什么作为理科生的我偏偏就没有想到呢?而且,又有谁规定过测量物体质量必须要用托盘天平呢?

  看来,让我最头疼的物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记、背公式就能学好的。它的本质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如果跟物理打交道却忽视了它的实验基础,岂不是舍本逐末。

  人对自然要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以敬畏的态度向自然学习,我们能收获更多。

  在距离地面约300多公里的外太空,三名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演示了很多在地球上无法做到的实验。然而,如果没有了重力,我们也无法体会到自由落体和最直观的能量相互转化。

  不同的环境下,我们看到的科学现象完全不同,这就是自然的神奇、科学的神奇,这正是自然和科学回馈给每一位求知者的一份大礼。我们可以利用这份大礼,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展更加丰富的科学研究,让“太空”和“地球”成为实验中的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实验报告了。

  科学不是冰冷生硬的,而是充斥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里。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理论和工匠技艺进行有机结合以来,科学不再遥远,而是已经为我们的生活造福了。

  当今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各国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学技术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才能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而我,作为一名“新新航天子弟”,一名中学生,我呼吁更多的同龄人与我一起走近科学、感受科学,一起怀揣对科学的炙热之心,一起为了我们的中国梦、航天梦,主动学习、钻研探索。

  (作者:陈钟镝)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