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寻找一个支点
发布时间:2013-06-30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网
  从2011年6月29日入职至今,一晃就是两年。看着周围逐渐多起来的新面孔才恍然意识到自己也成了“前辈”。

  记得两年前入职报到不久,我陆续看到研究生的室友们在qq上留下的新的签名,XS说“既来之则安之”,他在研二求职的时候跑遍了半个中国后选择去上海的飞机设计院;GK说“坚持最初的选择”,他是室友四人里唯一一位回到老家山东工作的;WW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辞去了南方一家待遇颇丰的单位提供的offer,去了离家3个小时车程的徐州,前几天他还打来电话苦笑着说工作之苦,房价之高。

  原来,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搭上三江招聘的末班车到来公司报到,我都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领导、同事给了我多方面的指点和帮助。我很庆幸自己的求职之旅异常地顺利。母亲总是很有禅意地暗示我“这应该是老天对你求学经历的磨难的回报吧”。

  我对此欣然接受。入职后的几天,当所有的新鲜感被日常的仪式和工作中的程序所取代,我第一次感觉到小宇宙不再围绕我的意志旋转了。

  早晨七点会自醒,晚上十点会犯困。我的时间钟何时变得驯顺而富有规律;看过一遍又一遍的地图,依然会在神奇的航天大厦里迷路,我的方向感真的差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吗;面对走廊上高频度出现的同事会忽然忘记如何称呼,只好投以莞尔,而前一天不是还默记了一遍他们的姓名吗,我的记忆力何时退化到了石器时代;在饭局上面对大家的盛情相敬,我不知如何应对,尽管腹内翻江倒海,却要逞一时豪情,一饮而尽,落得面如蟠桃,醉后失态,我的酒量为何不能像饭量般笑傲。

  我需要把自己推向一个布满镁光灯的手术台,从头到尾地解剖一遍。但我没有这样,记忆里有温柔乡,用回忆抚平入职后的不适难道不廉价而高效吗?

  怀念在大学能够睡到日满夕山,霞映澄塘;怀念无所顾忌地去东湖看“海”涨“海”落,在桂操身披星光转圈,去樱花大道下漫步,晴日期待狐狸雨,转角遇到倩影,闻图书馆旧书的青霉味和安排大段自由的时光。如今却都一去不复返。

  我知道自己在用固有的姿态迎接一个新的角色。

  就好比路遇街头的围观,我很少冲锋陷阵,挤进人群的深处,而是站在旁边观望一会,如果不需要表达正义的话,再抽身而退。

  这是一种逃避。

  我和密友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像是浮萍,没有根系。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我想找到破解无根感的支点,直捣黄龙。热盼成了现实,8月8日的新员工培训转眼在望。

  等我们从孝感跋涉到远安,我乘着培训的最后一天的间隙终于能走进孕育三江的福地了。习惯性地去一家旧书店淘书,店主甘阿姨听说我是三江的新员工,爽朗地对我说:“你是三江的啊?”

  我问:“你知道三江吗?”

  甘阿姨说:“三江就在这里,远安人都知道。”

  甘阿姨是从天门移民于此,她说自己有很多朋友都在三江上班,自从三江迁往孝感,老员工们都有些不舍,他们常回来看看。她如数家珍地谈起三江的历史,丝毫看不出她和三江的联系。没想到在偏远的鄂西的大山深处,三江的美名竟能扎根到普通的远安人民的心中。这令我既惊讶又骄傲。

  我好奇于三江何以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拿甘阿姨的话说,三江帮助了远安的发展。对于朴实的乡民,这是一家央企给予地方百姓最好的实惠。但是,这样的美名的源头在哪呢?

  记忆迅速回拨到我们在孝感培训的一个片段,我找到了答案。记得10日的下午,屋外风声呼啸,雷电交加。培训的课堂却异常的安静。听着吴部长娓娓道来离我们半个世纪之遥的三江初创的历史,就如同听着隔着时空古老的童话。内心神奇地有了某种莫名的触动,大有席卷天地风雷之势。它源自一段关于总师王振华的佳话:

  一次他和同事出差去北京。看到繁华热闹的大街。他忽然心生担忧,他向同事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如果哪一天哪一个国家丧心病狂地要毁灭我们,我们没有自己的型号装备,那怎么办?

  王总师的担忧没有变为现实,因为第二日回来后,他们便马不停蹄地顶着权威的质疑,毅然投身到了申报型号和研发试验的工作中。

  在远安,当我们穿过草比人高的玉米林,踏上泥路,爬上陡坡,看到废弃的旧址,依旧能呼吸到上个世纪历史的喘息。在这与世隔绝的桃源,留守下来看护厂房的老员工们依旧保持了三线基地“艰苦创业”的传统,在门前垦荒种地,稻谷蔬菜,丰衣足食。

  遥想四十年前,这夜幕如海的晚上,又会有多少盏不眠的灯火妆点了共和国的梦想。

  站在王总师的头像下面,缅怀那些因劳成疾,早早离开我们的劳模们,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团结争气”的份量。

  睹物思人,我想我找到了那个支点。

  它不就是支撑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前仆后继,撬动起中国航天事业迅速腾飞的航天信仰吗?

  如果说航天信仰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二级格局的夹缝中诞生,是为共和国铸就钢铁不入之躯,那么到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它的内涵就丰富为通过航天事业的进步成为富民强国的力量,成为一种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忘我奉献,矢志不渝的自觉。

  到处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它铭刻在王总师的塑像上;它留在一线工厂里斗高温的工人的汗水里;它写在光荣榜里用不断创造出的生产力证明自己尊严的楷模们的笑靥里;它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三江人的血脉中,薪火相传。

  那么成为一名三江人,就意味着你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时刻被自身肩负的国家使命感所驱动,永不懈怠并为社会尽绵薄。思考到这里,入职时的焦虑就彻底烟消云散了。症结在于我一直没有找到联系既定梦想和现实的桥梁。而其实桥梁就在脚下。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任何事情的成败,最大的动因在于自己的态度,抱有一份光明的心境,耕耘于基层才能成就理想。

  我会把握好现在,漱石枕流。

  (作者:杨明)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