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当年的插队知青38年后重游故地有感
鹰山脚下,永定河西,一座承载着美丽中国梦的盛世园林,以新北京的气质与光彩展现在世人面前。而38年前,这片热土曾留下我的身影。
当年,我来到在这里的东河沿大队插队。那时的鹰山还是荒山,被当地村民称为“北坡”,山坡上稀疏的树木,丛生的杂草,纵横的沟壑中隐藏着不知多少动物的巢穴,野兔、山鸡、松鼠穿梭于此,时有鹰繇盘旋。
如今故地重游,宽阔的园博大道上,游人川流不息,我们随着人流走进3号门。主展馆前人头攒动,“之”字形的游人队伍,蜿蜿蜒蜒,缓缓地向前移动。为了避开参观高峰,我们信步向前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富含地方特色的展园。
乌鲁木齐园内的砖雕、胡杨、戈壁、佛教洞窟,将我们带进了新疆那广袤的大地,展现了新疆悠久的文化历史。展园中最神秘的就是佛教洞窟景观,洞窟风格以克孜尔千佛洞为主,借鉴柏孜克里克洞窟,石窟洞内的墙壁、顶上都有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描绘了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情景。园中那棵茕茕孑立的胡杨树让人过目难忘,一看就让人联想到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坚毅品德。
来到合肥院,其中一座画桥宛若一条玉带。画桥是徽派的代表形态艺术之一,亮点在于桥上的雕刻。这处景观由水面环绕,湖域轮廓模仿巢湖形态而成,给游人置身巢湖畔的直观感受。合肥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而合肥园将独特的地理特点与传统的徽派建筑艺术完美融合,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悠长。
远看建设在永定河旧河道上的锦绣谷,这里简直是集青山、绿水、鲜花、瀑布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这里由于挖沙形成了一个个大坑,后来禁止挖沙后,又逐步变成垃圾填埋场。38年前,我所在的生产队一位专职筛沙社员的家中临时有事,生产队长就让我临时顶替了一天工。而我们所在的沙坑大致就在今天的锦绣谷与北京园附近。
筛沙子,就是要将河道内混合在一起的沙石,经过一道道网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分成大小不一的建筑用石和沙子,这些环节都需要由人力来完成,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一位社员发挥聪明才智,在筛子上完成一项成功改造,还获得了区里十几元的奖励。和我搭伙的社员,为了照顾我,只让我去筛较小的“米粒石”和沙子,至今,我对他的照顾都铭记在心,但即便是这样,一天下来我本已长出茧子的手掌上还是磨出了血泡。
如今,锦绣谷选址在这里,真正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化腐朽为神奇,将规划绿地变成现实绿地,将废弃填埋场变为精品园林。锦绣谷取“燕京八景”之意,用自然地貌和植物营造了八大景观:晓月、叠翠、夕照、晴雪、秋波、春阴、烟树、趵突。
“春阴”位于“燕台大观”下,用柳树来营造“春天柳树荫匝地,树荫下流水潺潺”的画面。“趵突”在西北坡下,建有泉景,种有竹林,走在观景栈桥上,脚下泉水叮咚,耳边风吹竹叶沙沙作响。“叠翠”位于北坡上,由一层一层的常绿树组成,绿树层层蔓延到谷底,寓意四方锦绣汇聚于此。“晓月”在东南方向,草皮做底,种满鲜花的花坡上晓月高悬,从对面看过来,确有“卢沟晓月”的神韵。“烟树”栽植了大面积的黄栌,并在树上安装了喷雾设备,营造出烟雾缭绕的美景。“夕照”在西南坡上,紧邻圆博轴,一大面斜坡延伸到谷底,斜坡下面是玻璃外立面的生态博物馆。“秋波”在谷底,利用景石堆砌成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大小花台,花台边缘都是曲线,给人一种波浪从四面山坡上冲下来的视觉感观。“晴雪”是最难寻觅的,位于北京园后身,是冬天赏景的最佳去处。倘若春天来,在晴雪景区则可以赏到群植的杏树花开,一片雪白,仿佛是冬雪初霁,琼树瑶峰。
永定河旧河道的昨天,取之不尽的沙石曾经是附近多个生产队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后来旧河道成了无人管理的沙石仓库,很多人来此挖沙取石,乱采乱挖。那真是砂坑遍野,满目疮痍,风沙肆虐,遮天蔽日。
今天再踏上这块土地,已经找不到昔日旧村庄的蛛丝马迹,找不到熟悉的道路、居住过的院落房屋、古老的槐树,和那熟悉或不熟悉的村民面孔。只有印在脑海中深深的记忆,让我回味着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
感慨今朝,园博园128个风情园林正敞开怀抱,展现着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园林建筑艺术精华。这片占地513公顷的大型休闲场所,集青山、绿水、花卉、植被、建筑浑然一体,以永不落幕的姿态,为世人呈现出一座展现盛世景象的园林佳作。而这些,都让我作为这片热土曾经的建设者甚感骄傲。
(作者:周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