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有一种忠诚伴随终生
发布时间:2013-07-18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一栋栋相仿的未经粉刷的红色砖混楼房,顺着山势高高低低地排列着,楼群间的空地上见缝插针地种着白菜、萝卜等各种蔬菜,高音喇叭声伴着狗吠、鸡鸣在楼群间回荡……

  那年秋末冬来,我参加了航天通讯员培训班,漫步在大巴山深处的四川长征机械厂第一事业部的生活区内,就像回到了位于鄂西的远安县山沟里,感觉格外熟悉和亲切。

  好男好女上三线。遥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千千万万来自全国许多大城市的最优秀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纷纷奔赴大山深处。一个投资巨大、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蓝图,在川、贵、云、晋、陕、甘、鄂、湘、豫、赣等辽阔地域的万水千山间铺展开来……浮想联翩间,一位老人牵着孙子迎面走来,朝我们和善地微笑着,似曾相识的容貌让我想起单位里一位拥有焊接绝活的老人,人们都尊称他“老王头”。

  那年他响应祖国号召,举家来到三线。他工作的单位被一串数字代替,他生活的环境被一排大山隔离。他每天要在强烈的射线辐射中弯腰工作,一天下来,腰像注入了钢筋僵硬得直不起来,眼睛像渗进了盐水泪流不停。当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时,投向他的是老母和妻子心痛的目光。他学会了用强装的笑脸来释放身体的疲惫,他懂得用对祖国的忠诚来唤起全家人的信心。

  在一次紧急任务中,他连续在焊接台上工作了3天3夜,最后晕倒在车间。曾被多次评为厂级、集团劳动模范的他,长期接触气体焊接,身体过早地损伤,被检查出肾脏水泡。两次手术后,他谢绝工厂的照顾,依然工作在焊接工艺的岗位直至退休。他用自己质朴的情感和忠诚,陪伴着工厂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

  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老王头和当年的大多数航天人离开了山沟,定居在城市。赋闲在家的他,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那种对岁月的尊重、对奉献的坦然,化成心中最朴实的情感,感化着儿孙们的心灵,续写着三线军工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生”的崇高情怀。

  谁不向往城市,而对长征机械厂第一事业部的“八百壮士”来说,坚守在这丛林覆盖的深山里,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这里,走进他们,阅读他们,每一刻我们都被感动着。我知道了他们中也有个叫王自忠的“老王头”。他一把钣手、一把改刀,在总装线上默默工作了33年,为了完成紧急任务,他曾创造了连续72小时不下火线的记录。在大山里穷尽青春年华的他,如今依然奋战在一线。当他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的“感觉他就像深山里一块未曾面世的石头”,当年结婚照上的英俊和帅气已不复存在。踏遍青山,老去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执著的信念,是炽热的忠诚。

  有一种热爱融入生命,有一种忠诚伴随终生。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名利追逐,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质朴的胸怀书写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就像当年许多航天人曾经生活过的大山一样,巍峨,连绵,恒久。

  (作者:梁燕)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