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一次三线行,一生三线情
发布时间:2013-07-19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走访“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见闻随感录


  七月的四川大巴山,群山环抱,绿树葱郁,飞鸟轻啼,与闹市隔绝。雨后的空气夹杂着山中泥土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呼吸。

  “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七院7102厂第一事业部,就驻扎在这里。

  “你是新进的大学生吗?”当记者这张陌生的面孔出现在事业部厂区时,彼此熟识的沟里人好奇地问道。记者笑着摇头,却感受到沟里人的热情扑面而来。

  虽然作为一名“85后”的年轻人,这是记者第一次走访“航天三线”,但对于四川航天“八百壮士”的感人事迹,却早已经耳熟能详。

  到底“八百壮士”是怎样的一群人?又是怎样的精神让他们坚守深山?时值7102厂第一事业部成立十周年之际,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试图在对“村庄”的近距离感知中,亲自寻找答案。

  初到大巴山,在乘车进沟的路上,蜿蜒却不颠簸的公路便首先颠覆了记者对于“三线”基础建设落后的印象。“以前坐车经过这条路,可是要一颠老高的,现在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了。”沟里人笑着介绍道。

  “这里简直就是城里的小区,像个大花园!”当车行至事业部封闭化管理的生活区内时,记者不禁感慨。整洁宽敞的十字干道、林木苍翠的小区绿化、从昔日草坡上拔地而起的长征宾馆、重新改造后的长征苑小区、新建的航天传统精神教育基地、为新进大学生改建的“阳光公寓”宿舍楼、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俱乐部、健身广场等,一一映入眼帘,处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航天传统精神教育基地约200平方米的展厅里,记者参观了四川航天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珍贵图片、三线建设实物、音像资料等内容,了解到四川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轨迹,被四川航天人以国为重、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所深深感染。“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中国航天的一段浓缩历史,航天传统精神教育基地起到的是抢救历史、记录历史的作用。”有同行的参观者在看过展览后如是说。

  在科研生产现场,记者见到了深山铸剑人的代表——第一事业部十车间生产三组。这个自1979年以来便承担着航天重点型号任务的班组,身处大山,远离亲人,常年超常工作,创造了产品质量100%合格的纪录,先后获得四川省、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以及集团公司“六好班组”等荣誉称号。

  班组的组长李茂华是名典型的“航二代”。八岁时,他随父母从北京来到山沟支援三线建设;十几岁时,他便进厂当起了学徒工。“和别人不一样,我对航天更多了一份情在里面。”他说。

  在李茂华的身上,既流淌着航天传统精神的血脉,也凝聚着新一代航天人铸剑报国的豪迈情怀。“干航天,就意味着你不仅仅属于你个人,更属于国家。”当了十几年小组长的李茂华常对组员这样讲,而组员们也早已经将这份航天情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李茂华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处于变革前夜的三线军工企业可谓艰难度日,全厂已经连续十个月发不全工资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某航天型号任务按时交付,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累倒在工作岗位,有人将亲人病逝“催回”的电报往桌上一搁走进生产现场。2010年,分到三组的某产品任务极其繁重、时间紧迫且状态复杂,班组成员二话不说,每周七天正常上班,每天加班五个小时,硬是将产品总装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装配测试任务……李茂华说,在第一事业部,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

  三组现有员工16人,平均年龄不到31岁,其中“80后”、“90后”占员工总数的近七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批批航天重点产品就是出自这支年轻的队伍,而这只是第一事业部人才梯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大山以外的年轻人在航天神圣事业的感召下,循着先辈的足迹来到第一事业部。在与事业部职工代表交流的座谈会上,记者见到了一位同龄人——十四车间的主任助理龚计源。这个在城里长大、上学的小伙子2008年从北京理工大学一毕业,便来到第一事业部。首都,山沟,单单只是地域上的跨越便让这个航天新兵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而工作上的常常身兼多岗更曾让龚计源“有些吃不消”。

  “是内心深处的航天梦给了我坚持的力量。感谢事业部为我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沃土。”如今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的龚计源说,“现在在沟里工作、生活,各方面都很方便了。我们不仅能够上网,还看上了‘卫星影院’。”都说“忆苦思甜”,然而第一事业部的人们似乎更喜欢“思甜”。乐观、知足的他们觉得,向前看,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时,结束了白天的参观、学习,记者学着沟里人的样子在厂区散步。沟里人会骄傲地介绍,那条仅有两间商铺的十字干道是他们的“王府井”,那条唯一可以循环绕行的马路是他们的“一环路”,那条安装了路灯的水泥路被取名为“星光大道”……铸剑人们在大山深处也构筑着属于自己的都市梦想。

  没有车水马龙,这里的夜晚很静;没有灯红酒绿,这里的星星很亮。记者走在洒满月光的大道上,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叫做“大音希声”的力量。几十年默默坚守,几代人薪火相传,没有豪言壮语,航天三线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用航天精神托举中国梦的升起。

  “能不能让我打包一袋这里的清新空气回北京?”离开第一事业部的时候,记者跟沟里人开玩笑。到过井冈山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而记者知道,这次“三线”行,带不走的是空气,不能不带走的,是一生的“三线”情。

  (作者:崔恩慧)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