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共和国不会忘记
发布时间:2013-07-25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我爱临江,我爱华钢,华钢就是我家乡。钢花舞,铁水流,建设祖国更富强。”

  20世纪60年代,当一场以新技术为先导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悄然而至的时候,年轻的共和国开始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群山荒漠中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这就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著名的三线建设。

  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就讲述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刚成立的钢铁企业(华钢公司)历经重重考验,开拓创新、艰难探索发展之路的故事。影片也是通过这个钢铁企业鲜活的成长历程,带观众们走进了那个年代艰难发展的中国。

  60年代,华钢建设之初,公司总经理田耕和总经济师仲天文初次合作,他们请教技术人员如何能救活钢厂。技术人员的回答是:“需要日本的全部技术资料,美国的全部设备,还有20年的时间。不然,这片厂区就只能种高粱了。”

  然而,战争需要钢,建设需要钢,新中国没有20年的时间可以等,田耕咬着牙看着前方一字一句地说:“就算眼前是条死路,我也非要杀他个绝处逢生不可。”

  70年代,华钢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有四五千人陆续离职,剩下没走的职工也群情激愤,要求企业给他们个说法。

  钢要炼,钱没有。田耕带领工人咬紧牙关,大胆地提出了实行承包经营制的想法。为了获得中央的同意,他还立下了责任状,承诺承包后每年向国家上缴5000万的利润并保持每年7%的利润递增量。

  80年代,华钢二期工程急需上马,但尚有八亿多的资金缺口没有解决,田耕决定向国际财团贷款,却遭到老搭档仲天文的反对,他力排众异在贷款协议书上签了字,多年的金牌搭档却不欢而散。

  华钢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从一个奄奄一息的亏损企业逐步走向正轨,在困难中渐渐打开局面,成为国家的支柱企业。几十年的历程,不仅是华钢迎难而上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千千万万个艰苦奋斗的企业的缩影。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人才,创业之路荆棘满地,家底薄、经验少,祖国建设又迫在眉睫,新中国的建设者们扛着困难、咬紧牙关向前迈进。

  这样的经历似曾相识,让我想起了我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的发展历程。虽然我们这些“80后”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但跟随着老同志的叙述和充满年代感的影像,我好像也回到了那个开荒拓土、飞尘漫天的时代。

  三院的建设者们离开市区,在偏远的云岗扎下根来,带着妻儿老小,带着开创航天事业的梦想,披荆斩棘,不怕苦难。荒山被他们征服,难关被他们攻克,偏远不怕,利益不争,航天人凭着执著和纯粹的信念,以不怕苦的精神为航天事业默默付出,为共和国的成长贡献力量。

  “20年前摆战场,恰似猛虎赶群羊,光阴似箭催人老,不觉两鬓白如霜。”共和国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群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甘愿做祖国建设的基石,不吝惜青春岁月,情愿化作培育祖国未来的春泥。

  多少年后,当我们回想起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其中的苦楚会慢慢淡去,心中留下沉甸甸的责任和欣喜,时光荏苒,我们不怕光阴流逝,因为,共和国不会忘记。

  (作者:许静)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