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迎来了党的92岁诞辰,我们这些出生于50年代的人对于党的辉煌事业的了解,起源于五六十年代的一些老电影。受军人出身的老父亲影响,我对战争题材的电影比较偏爱,其中一些经典影片百看不厌,最近又重温了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感触依然激动和亲切。
《南征北战》讲述了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东解放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效歼敌做好战略后撤的故事。敌人集中30万人马,从三面合围解放军,解放军浴血奋战与敌军艰苦鏖战,最终歼灭敌军取得阶段胜利。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优秀的战争片,故事生动,情节起伏跌宕,节奏感强,同时又有着纪录片的纪实风格,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有强烈的时代氛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历久难忘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从下级军官、战士到两军的高级将领,都有着较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避免了概念化和脸谱化的描绘方式。其中特别是由冯喆扮演的高营长,在军人的刚毅、果敢性格中,着重突出了他温厚、智慧,甚至是带有书卷气的一面,是早期电影中不可多得的军人形象之一。
由陈戈、汤化达扮演的我军高级将领、由张瑞芳扮演的女村长和项堃扮演的敌军军长、白穆扮演的敌参谋长等,也都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令人记忆深刻的银幕形象。我还很喜欢铁牛扮演的战士小胖,他不但英勇善战而且诙谐幽默,总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他是百万普通解放军战士的缩影。
喜欢这部电影跟我的家庭有关,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武安县太行山区,父亲1947年2月参军后就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三纵队11军32师战士、副排长。他还参加过大虎阴、羊山古城、张家店、郑州、重庆等战斗,是用两条腿来南征北战打江山的。因此,很多电影中的情节让我有强烈的共鸣。
比如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部队在桃村休整待命时,高营长与抗战养伤时的房东赵大娘叙旧,看见大娘怀里的小男孩就问是谁的孩子,赵大娘回答说是部队战士刘永贵的,又说孩子三岁了还没见过爹呢。
在战争年代这是真实的故事,我家就是这样的。为了支持父亲参军,母亲与父亲结婚后几天,父亲就随部队出发了,五年音信皆无,直到解放后才有了消息。1951年6月,父亲参加抗美援朝之前在部队的安排下父母才有见面的机会。当哥哥随母亲在朝鲜“三八线”以北志愿军驻地第一次见到父亲时,他都已经4岁了。
建国后父亲继续南征北战,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打仗并坚守了八年;1958年回国不久就被部队挑选到国防部五院从事国防工业;1960年来到云岗地区,成为中国航天在云岗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之一;1965年,国防工业战线的军人集体转业,父亲成了一名不穿军装的航天战士;直到1986年12月,父亲因积劳成疾58岁就英年早逝了。
回首往昔,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正迈着大步向美好生活前进,而对于那些为创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征北战的英雄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会以他们为荣。
(作者:岳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