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忠诚与背叛》与小说《红岩》的故事相得益彰,前者探讨了革命斗争史中的“忠诚”与“背叛”,我认为此书的精彩与深刻、生动与悲壮甚至超过了小说《红岩》。
忠诚与背叛——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即使在和平时期,我们的内心和灵魂也时时刻刻都在接受这样的拷问与考验。
是与非,黑与白,真理与谬论,正义与罪恶,善良与暴戾,这些世界的“相对”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每个个体的人作为判断者从中作出抉择,于是出现了名垂青史的殉道者与遗臭万年的背叛者。
渣滓洞的高墙上消磨革命者意志的标语是如此醒目:“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认明此时此地,莫执迷。”是出卖同志,背叛革命;还是决绝地“把牢底坐穿”呢?是从永远敞开的“狗洞”爬出去追随那望眼欲穿的“自由”,还是面对一扇永远紧闭的大门坚持最初的信仰呢?《忠诚与背叛》中记载的这些人的抉择截然不同。
蓝蒂裕、陈然、王敏、江竹筠、杨汉秀等共产党员在敌人的残酷拷打、威逼利诱面前矢志不渝、英勇不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为共产党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是对党的绝对忠诚给予他们这样一种信念和力量,使他们在最黑暗的环境下同最凶残的敌人斗争的时候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相信胜利的曙光终将会到来。他们的身上有一种精神力量,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甘愿放弃个人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让我们敬佩。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还有如李文祥、任达哉等人,一些普通共产党员印象中那些“最革命者”到了敌人的监狱和老虎凳面前,就甘愿沦丧气节成为叛徒。
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却没有真正的革命勇士们那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忘了最初的誓言,贪生怕死,在狡猾的特务分子面前,他们无耻地妥协了,苟延残喘地做了让人唾弃的叛徒。
两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对这两种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而他们的人格和行为也映照着当今时代的人们,时刻激励和警示着当代的共产党员们。
虽然新时代涌现了更多的先进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但遗憾的是,仍有一部分党员没有树立忠诚的理想信念,甚至连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安全都枉然不顾,为敛财不择手段。这样的人,与战争时期背叛者的卑劣可有一比,淳朴善良的老百姓对他们一样恨不得食肉寝皮。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从事军工产品制造的我们,面对的是军队、是国家、是人民的重托。“忠诚”也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那就是制造出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负责。
当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设身处地地拷问和检验自己的内心,是否也是以“忠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呢?比如,我们会不会在成本或进度的压力下,稍稍放松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存在争议的产品问题,是否有人能坚持原则不放行?
我们应该以《忠诚与背叛》中优秀的革命志士的忠诚为坐标,时时刻刻牢记:我们手中的产品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基石,稍有疏忽就是玩忽职守,就是背叛了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杨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