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古为今用话廉政
发布时间:2013-07-26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读《岳阳楼记》有感


  夜晚,一缕轻柔的月光伴着花香,撒在窗台上。我从书柜里取出一本《岳阳楼记》,精心品读。在惊叹文章亦骈亦散、朗朗上口的优美词句和深刻主题之余,想到其作者范仲淹,对廉政之道有所感悟。

  北宋名臣范仲淹少年时虽家贫,却极其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因多次上书批评当朝宰相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他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可以算是北宋时期位高权重的官员。

  1043年,范仲淹针对朝政弊病提出十项改革建议,即“十事疏”,主张减轻徭役,推行法治,整顿武备,注意农桑,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等。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可惜不久因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

  1046年,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因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于是,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便诞生了。

  《岳阳楼记》一文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范仲淹在略叙作文原因后,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他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全文分为五个段落。文章首段说滕子京为“谪守”,以暗喻范仲淹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文章的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他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有着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视祖国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前途分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而工作。

  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范仲淹一生爱国的写照。古人若能做到,现代社会的国家公仆也应效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身情操,向历代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学习,汲取其精神营养。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党员干部要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领导干部应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代表着人民,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能大肆挥霍,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为一己之乐,造成百姓之忧、国家之忧。

  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像一粒种子,播种在从政者的心中;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防腐的警钟,常鸣在当权者的心间。

  “噫!微斯人,吾与尔归。”

  (作者:吴京华)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