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如织游人享民俗
发布时间:2013-07-29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恋一方水土。长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一如她那美丽的名字,的确长治久安。长安的发展变迁是陕西与中国发展变迁的缩影,长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关中民俗的影响。

  民族的东西就是世界的东西,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驱车来到位于西安南山隋唐佛教圣地的南五台山脚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该院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带动项目。这里的确是领略关中民俗的好去处。   

  提及关中民俗,我忽然想到了一句流行很广的话语:“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棵大树,北京是树冠,西安就是树根”。要了解中国文化,断少不了了解关中民俗。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皇帝炎帝、后稷的故乡都在这里,女娲补天、仓颉造字、杜康造酒的美丽传说,都赋予关中神秘的色彩。

  苏轼说过:“人之寿命在元气,国之长短在民俗”,可见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大。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陕西而言,关中陕南陕北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信仰禁忌反映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民俗就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步入关中民俗博物院,通过赵家门楼、阎家宅院、孙家宅院等迁移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游人们体验了古居之恢弘,雕梁画栋,栩栩如生。一笔一划勾勒世间百态,一砖一瓦铭刻历史沧桑。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拴马桩,造型各异,惟妙惟肖。观看老腔、皮影表演,游人不禁对这些传统艺人表示敬仰,如果没有他们,也许这些美的艺术早就失传。看了民俗器物、古代兵器、度量衡、佛像、世博参展器物展览,更觉关中民俗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一定作用。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陕西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有现代的辉煌。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王勇超先生创立的该馆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收集、抢救保护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的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及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四十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构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从不同侧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民艺、民风、民情的历史风貌。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填补了重要内容,代表着中国历代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是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标本。

  人们莫名而至,在这里对影响颇深的关中民俗或是进行考察学习或是站在各自不同角度对其欣赏,这里彷佛是个关中人聚集的大院落,在这里,不断反映出乡村与群体的愿望,并通过人为载体进行着世代相袭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爱关中这片热土,我感谢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创始人,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发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并将之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秦东风)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