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惯有思维和印象中,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一些人在谈起自己的爱情时总是略带无奈,每一段失败的感情或归咎于对方的种种缺点,或归咎于命运的残酷、月老的糊涂。而一段完美的爱情,则被诠释为幸运儿“堕入”爱的情网,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遇见了对的人。
我认为这只是世人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看法。爱情之所以能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先讴歌的对象,正因为它是如此珍贵稀有,如此需要悉心经营。人事难料,起伏不定,人生是一场修行,爱情何尝不是。
这场修行让人磨练心神,让彼此在考验中相知,在困境中相爱,在终成正果后相守。但也会有很多人,在这修行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迷惑于感情的选择和前方的道路,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悲欢离合。
正如大师弗洛姆在其毕生著作《爱的艺术》中所说的:“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认为爱“一无可学”,原因有三:其一,“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其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第三,“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诚然,一见倾心、靠大脑分泌的“内啡肽”来保持激情的爱情,只是最初级的、出于生物本能的爱,纵有灿若烟花的美丽,也不过绚烂一时。如何才能超越本能,延长爱的保鲜期则是值得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
仓央嘉措曾在他的诗中写过——如果爱是一场修行/我就是那个遁入空门的僧/你的怀抱就是神秘安静的庙宇/你的心跳就是我日夜咏诵的佛经/于是/每一颗文字都是你的眼睛/我每一声念的都是你的名姓/于是/般若摊开/大大的世界/我吻着你的泪水轻轻。
为了诗中所道的美好情愫,我们每个人都甘做那遁入空门的僧,为了获得爱情而终身修行,无论是否修成正果,我们都会成长,成长出一种爱的质感和灵魂受洗的清洁。
(作者: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