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以来,我在家里听到大人们谈起的事情大多与战斗、海岛、军舰以及建设大三线有关。在多次咀嚼不同的战斗故事后,我逐渐开始懂得祖辈们那股燃烧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爷爷是黑龙江人,1946年参军,从中苏边界的新安开始,跟随部队南下打仗,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回国后,作为万山要塞守备师三号首长,他守岛海防直到1966年转业。翻看箱底里爷爷保存的那20多枚军功章,我知道了什么是九死一生、什么是枪林弹雨、什么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因为爷爷奶奶曾经都当过兵,他们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感染了我的父亲,于是,在当了两年知青之后,父亲于1977年也参军入伍了,后来还亲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父亲关心军事,喜欢兵器。新兵连下老连队时,他不去铺理自己的床铺,却第一个跑去哨位只为了先看看枪长得是个什么模样。军人家庭出身的他心直口快,看了一两场《巴顿将军》、《山本五十六》等内参片,就敢跟部队首长谈观点、提看法。
由于一些特殊情况,父亲告别了军旅生涯,但不能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却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尽管这样,父亲也还是十分热爱和怀念自己的部队和战友。逢年过节,他总忘不了给部队的战友捎上几句祝福、鼓励的话。父亲一直与部队保持着联系,后来部队改番号了,首长还亲自打电话告诉父亲这个消息。
爷爷和父亲这两代人对部队都有着很深的情结,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正值海湾战争,父亲把海湾军事布战图贴挂在我写作业的小桌前,嘴里总是“多国部队”、“石油”的唠唠叨叨。我听不懂,父亲便拿来地球仪,告诉我哪里是伊拉克,哪里是科威特,还要求我背下来。父亲的“不务正业”惹火了妈妈,她一把扯下图表,吼道:“学好文化、弹好琴就可以了,要她知道什么弹、什么腿有用吗?”
那一次我的确没记住什么,但印象中却有了“飞毛腿”的模糊概念。后来渐渐长大,才慢慢知道第一次海湾战争改变了世界战争的观念,美国使用“战斧”对伊拉克目标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确打击,极大地震撼了各国军方。
“未来战争的形势已与父辈一代的经历截然不同,小米加步枪已经成为了过去。”这个念头在我心中变成了一颗强军梦的种子。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尽管“学医、当翻译、搞生物科学”等等的建议数不胜数,我却毅然选择了制导控制专业,从此走进了航天。
今年是我正式成为航天人的第六年。六年的辛勤工作看似平凡,却让我参与并见证了祖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一个个华丽瞬间。两代人的军旅情结,终于在我身上有了延续。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强军梦、航天梦、中国梦。
(作者:毛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