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航天青年眼中的二院研究生导师张奕群 我这一生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我刚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的时间段,我有幸遇到了我的人生导师,是他让我成长得如此之快。
大德奕群,有道师表
初识我的导师张奕群,是在2008年4月。
记得自己当时正在参加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经过层层选拔后,我终于挤进了面试环节。
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面试房间后,我第一眼就注意到,在屋子的一角坐着一位身着黑色外套、身材高大、脸庞清瘦的老师。在我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不时地翻阅我的个人材料。
自我介绍结束后,大家问了很多问题,这位老师也问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最后,他对我说:“我们航天事业的控制技术与教材上的控制技术相比,有一些特殊性;另外,在研究院读研与在普通高校读研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你要有心理准备。”我坚定地点了点头。
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我以后的导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二院二部科技委副主任、某型号副总师张奕群。
与在高校读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研究院读研,理论和工程实践联系得特别紧密,研究的课题都属于我国国防技术的前沿领域,很多问题不仅书本上找不到答案,国内外也鲜有资料可查,探索性特别强,正因如此,研究院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程度也超越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张奕群带徒是出了名的严格,对学生的研究工作也非常挑剔。刚开学不久,他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程英容师姐就半调侃地跟我说起当年她读博的情景:“每次向张总汇报完工作后,都会回家大哭一场,然后再忍着眼泪,跑回实验室继续写论文。”当然,当我读研时,发现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但是张奕群对待学问的较真劲还是让我折服。
记得他曾经说过:“我们搞科研不像街头卖菜,绝不是搞一锤子买卖。我们要靠数据说话。”
“搞研究也有一个水平问题,你究竟是萝卜白菜的水平,还是红烧肉的水平,萝卜白菜肯定不会卖出红烧肉的价格。”
我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向张奕群汇报一次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每个月做一次总结答辩。对于每一个公式的推导、每一个数据的生成、每一个结论的得出,张奕群总是亲自过问。
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对于“教学”这件事,他还是非常上心。
他可以开一下午会后不吃晚饭,跟学生探讨论文一直到晚上10点多,有时候我们学生都饥肠辘辘了,可是张奕群依旧精力旺盛,全然没有饥饿和疲惫的样子,有时候我真的怀疑他是“铁打的”。但大家都知道,张奕群不是超人,他这么做,只不过是想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把研究的思路再严谨一些,把研究的内容再充实一些,把写作的文笔再清晰一些。
张奕群带过的学生有10多个,每一个都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有些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技术负责人,这都与张奕群“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学术态度有很大关系。
个人力量有限,集体生命永恒
在生活上,张奕群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低的人。食堂的饭菜,无论可口与否,他从不在乎,总是拿着餐盒快步打了饭就低头猛吃,几分钟后就收拾餐具大步离开。他的一件T恤,穿了很多年,洗得都发白了,还一直穿着。
但是,张奕群绝对不是一个吝啬、舍不得花钱的人。对于自己的学生或者同事,他从来都很大方。每年的教师节,张奕群只要有空,总是非常高兴地张罗大家去聚餐,让大家很难想象这就是工作上一丝不苟、几近严苛的型号副总师。
2011年12月29日,张奕群所在的5室被命名为“张奕群研究室”,成为国防邮电工会首家以全国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型研究室。
在授牌颁奖会上,张奕群很幽默地说:“提醒大家,要把张奕群本人和张奕群研究室区分开来,这是两个概念。张奕群本人只是有幸与张奕群研究室产生联系。张奕群研究室的成就,是几十年来好几代5室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集体生命却是永恒的。
听了这番话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张奕群从办公室搬走时,大家那么依依不舍。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渊博,更是因为他的一片赤胆诚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奕群用他的正能量默默地感染着大家,他不仅是学生的导师,也是所有航天人的典范。
如今,我已经从一个懵懂学生成长成一名设计师。我常常想,人一生最大的幸事是遇到一个真正的贤师。张奕群待我,有知遇之恩、引路之恩、培育之恩。其实,在航天战线上,有无数个像张奕群这样的导师,正是有他们,航天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今天是教师节,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导师张奕群,也同样献给所有像张奕群这样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航天人。
(作者:石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