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有感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句话,使她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记者。其实,我更喜欢用事实叙述员来称呼这位央视“名嘴”。她用十几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编成了一本书——《看见》,其实她所做的并不多,只是把鲜活的一幕幕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未发表一字评论。这种“看见”带给我们的震撼,更多的是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我曾经试图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学习和揣测柴静的文字构架以及行文的缜密,但当我阅读到该书近三分之一时,才觉得真正精髓的写作手法是人类的思考。她用近乎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非典发生时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们的真实状态,那种紧张和压力在今天看来依然历历在目;面对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儿童服毒事件,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剖析事件的真相,并为我们留下一串串思考;在同行质疑她做的新闻题目太边缘时,她仍旧去探寻小众人群的生活模式和心理动态,将他们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告诉大家;谈及环境问题时,柴静并未大声斥责商家的排污行为,仅用自己儿时的回忆穿梭于过去和现实之间,深化了我们对破坏环境不可逆转的认识;面对人权,面对人们日趋盲目和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柴静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有人一直在坚持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和相互扶持的精神捍卫我们的尊严,绝不屈服……书里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鲜活地存在着。
如果有人问此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我想,那不是科研专著中经过重重分析论证造福人类的重大发现,也不是哲学励志故事中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或者其他生命总结,更不是茶余饭后事不关己的娱乐谈资。它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文明背后的铁血事实,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扭曲经历,是人类足迹上的观察考证。透过种种社会现象,通过“看见”,我们会更理性、更深入地看问题,我们会更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阅读完整本书后,我的内心已从刚开始的狂喜变为惊讶,变为恐惧,变为愤怒,变为迷茫,变为钦佩,最后,归于平静。时移世易也好,时过境迁也罢,时间匆匆而过时,透过柴静的看见,我们可以扫描他人的生活,创造自身的感知。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生活就是生活,它没有只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作者: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