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航天人经历的试验趣事
我进入航天系统工作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参加过的试验任务也有很多次了,最近又恰逢多个试验集中的时期。
在紧张劳累工作之余,我回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几个小故事,都是一段段有趣的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也许还会引起很多航天人的共鸣。
“周而复始”与喂狗情结
刚工作的几年,我在北京周边山里的厂区干活。一个围墙围起来的小院里,我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很简单:吃饭-干活-吃饭-干活-吃饭-干活-睡觉。饭菜中午是一荤一素,晚上两个素菜,每周有一天吃面条,剩下四天的荤菜也都是固定的,分别是:红烧鸡块、红烧肉、红烧带鱼、红烧排骨,正儿八经的“周而复始”。
每天工作差不多都要到晚上八九点,住处的电视只有很少的几个台,有时候信号还不太好。那一段时间的科研进展不太顺利,某一个项目往往像一道关卡,想迈过去很费力气,因此,试验队员的情绪都有些低落。
干活的山上有很多看库房的大狗,据说都是部队或公安系统退役下来的,凶悍可见一斑。有一次,有个人从库房出来,觉得有人在背后扯他裤子。没想到他回头一看,惨了,狗牙都插进裤子里了,大狗一声没叫就开始“袭击”了。还好,屁股仅仅是划破了层皮。
有一天,看门的大爷弄来一只小狗。喂狗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了大家午饭后的乐趣。除了吃带鱼的那天,大家都把骨头等放回饭盆,还互相比着,看看小狗吃谁的骨头。时间一长,小狗就养成了习惯,到了饭点就在食堂门口蹲着等候“美味”。
曾有个故事,有个人每天去放牛,路上有一条河,牛小的时候他就抱牛过河,当牛长大的时候,他依然抱得起,因为天天抱,没有觉得牛长大了。同样的,突然有一天,大家发现小狗变成了肥嘟嘟的大狗。大狗被大爷送走后,又换来了一条小狗,于是,喂狗又开始继续,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我们竟喂大了好几条狗。
没能全歼的“敌机”
有一次进场试验,艰苦工作好多天,没白没黑地测试、联调、分析数据。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修成正果。待了许久许久,终于要到试验结束了,大家收拾好行李,买好机票,准备等最后一发任务完成就“衣锦还乡”。从早晨起床,每个人都在心里不停祈祷:天好、人好、设备好,“敌机”给力,希望万事皆顺利。
经过漫长、忐忑而又焦急的等待,远远看着发射后的白烟像一道优美的曲线慢慢在空中飘去。目测一切正常。
半天没有试验的反馈消息,大家开始心里打鼓,都暂且相互安慰:还在数据分析,成功是必须的。一会儿,消息传来,目标飞机被击中但未击毁,据说翅膀被削掉一块,被回收了。大家一声叹息!
在返回的路上,车速突然慢下来,难道这地方还能堵车?放眼望去,车前怎么有一架飞机在路上行驶?仔细观察,原来是一架飞机被汽车拖着缓缓前行,准备回到机库。
不知谁眼尖,大声喊道:“这是不是那架没打下来的飞机啊?”于是大家都急忙涌到车前窗处观察:机身上有些窟窿,翅膀尖上少了一块,型号也是试验用的。就是它!大家咬牙切齿:“兄弟们抄家伙上,天上逞凶,到了地面得捅它几刀,不能让它安稳回去。”气愤归气愤,还得回去老实分析改进,下次一定让它飞起来就再没有机会完整落下来。
与“真家伙”的亲密接触
战斗部,根据百度的词条解释,是用于直接毁伤预定目标或完成与之有关的其他预定战斗任务的专门装置,是导弹的有效载荷。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型号,都是有战斗部的,给我的理解就是:里面全是炸药,还埋了钢珠、碎玻璃、钉子、石子等杂物,引爆后,碎片乱飞,火光四射。
其实,工作了两年,由于研制不太顺利,战斗部一直没得到出场的机会,弹上装的都是它的替身。安全操作之外,我的心里也就没有多少恐惧了。
有一年,到了试验场后,听说这次有战斗部,大家都异常兴奋和紧张,兴奋的当然是想开开眼,紧张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威力。
那天,大家终于看见厂家开着专车千里迢迢押运护送来四个真家伙,放在四个木箱子里,搁置在角落。
要测试了,先是单元测试,平时热闹的厂房按操作规程,除有关人员外其余必须清空。出来一看,厚厚的防爆墙外甚至厂房外都没有人。大家都自觉地离开厂房百米多距离,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安全距离。
经过一些程序后,终于轮到我上场了,当时还有在场的几个老同志带着我们,除了背熟操作规程,释放静电,轻拿轻放外,我们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老同志一边安慰我们,一边手把手教我们连接好电缆。等大家出了防爆间,产品开始加电,平常的一分钟现在看来简直太漫长了,毕竟是第一次正式加电,我的心也随着狂跳不止。
第一发很顺利,我长出了一口气;第二发也顺利;第三发的时候,“叮”一声是软件提示数据有疑问,需要有人进去调整一下。老同志说:“小伙子,我进去,你在外边吧,回来我给你讲讲。”我心中陡然生出一种无限的崇敬,后来问题排除,产品全部测试合格。
直到晚饭时间,我的心里还是突突跳着,第一次和战斗部的亲密接触,短暂而又漫长,兴奋而又紧张。
当时教我们的几位老同志现在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去世了,借此文也对他们给予我的照顾和关怀表达谢意。
(作者:晓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