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北京晚报》上无意间看到一篇关于部队大院的怀旧文章,不禁勾起了我对七机部(航天两大集团公司的前身)的回忆。
当初的七机部大院地处北京市阜成门外的马神庙。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马神庙还是一片坟场。因此,大院的通信地址有一个名字叫“黄代子坟七号”。在大院内有一座六层高的大楼,据说,这座大楼是当时北京市海淀区最高的建筑。人们站在香山鬼见愁、卧佛寺便可以看见这座“雄伟的建筑”。平日放学后,大院里的孩子们喜欢登上楼顶做作业、玩耍。闲时远望,几乎整个北京城区尽收眼底,令人遐想不已。
一大批知识分子拖家带口搬来大院,一堆堆的行李让我们这群孩子大开了眼界。行囊中有战争中缴获的军毯、背包,有德国、意大利造的猎枪,还有长长短短的扁担……他们齐聚大院是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火箭和导弹,使中国能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较量中崭露头角。航天创业者们离开了原来熟悉的部队、院校,重新组合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赫赫功勋。
一时间,大院里的人越聚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也在这儿热闹得炸开了锅。平时,父母们来无影去无踪,却又绝口不谈工作。孩子们像一群放归自然的小鸟,自由却有序。
其实,大院早已制定了整套的对孩子们的管理办法,以打消他们父母的后顾之忧。有叔叔阿姨们成立了各年级的学习小组,协助学校督促孩子功课。业余时间,孩子们随着叔叔阿姨们到八一湖边打猎、抓兔、捕鱼、滑冰……
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到中学,玩的技巧也更加成熟。模型飞机在大院的大广场上飞翔,半导体矿石收音机咔咔咔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入眠。最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借着过年省下的鞭炮,自制了纸制火箭。孩子们围着火箭趴成一圈,紧张地看着火捻子慢慢燃烧,猛地,一股浓浓的白烟突然将箭体完全包裹,仅露出了鲜红的尖尖顶端,当它即将被淹没时,火箭平稳地垂直起飞了,由慢到快,直上青空并消失在云端,最终留下了一缕淡淡的白色烟雾,实现了这群孩子的飞天梦。
七机部的大院生活给当时年少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即便到了今天,当我们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们聚会时,都免不了要有所追忆。在笑声中,我们仿佛又都回到了天真的孩童时代。
(作者:王明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