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托起梦想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3-10-28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小时侯的我喜欢折纸飞机,看着纸飞机在空中划过一道道漂亮的弧线,我心中小小的梦想仿佛也在飞;长大后,不再折纸飞机,而是看着“天宫一号”、“神舟飞船”呼啸着冲破云霄,我心中那个小小的梦想仿佛也在生长……

如今,我幸运地成为了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来到了这个曾经托起无数个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家族中,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尤其是当穿上印有“中国航天二院”的蓝色工作服时,我的肩膀仿佛瞬时重了许多。

第一次走入西院工业园区,来到新的工作岗位——谐波车间。还未进入厂房,便先听到了阵阵“嗡嗡”的机床转动声。寻声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机床,有车床、铣床、线切割、加工中心等。

一脸严肃的师傅们正在认真地忙碌着。在这一片忙碌声中,一件件粗糙的毛坯料都华丽地变身为即将翱翔的精密器件。我不禁感叹道:“原来放飞伟大飞天梦的原点就是这样一群朴实无华,但又巧夺天工的航天人,还有那些不知疲倦的机床。”

实习期间,我来到了磨床车间,看见杨汝国师傅戴着眼镜和大大的口罩,正低头安装待加工的零件。磨工属于有害工种,操作人员必须做好防护工作,于是,杨师傅找了一个新的口罩让我戴上。当时正是五月份,天气炎热,戴上口罩的我不一会儿就觉得胸口闷。杨师傅却略显得意地说:“你们受不了吧?我一年四季戴着都不觉得闷,习惯了,哈哈……”

接下来,还没等我发问,他就认真详细地介绍起他的机床“战友”:“这是瑞士进口的磨床,比我岁数还大,不过它的加工精度非常好,一直为咱航天生产着高精密零件。”

我低头看这台磨床,通体呈灰色,色调温和不张扬,分度盘和主轴是光亮的银白色。不知道分度盘已经走了多少刻度,也不知道主轴旋转了多少轮回,只是抬头看见了杨师傅额头被岁月雕刻的皱纹,一条条仿佛在诉说着这30年来他和这位“战友”的点点滴滴。

磨床的旁边是一个工具柜,这可不是普通的柜子,里面全是杨师傅多年来积攒的工装,这些工装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摆满了整整两层。

“这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自己琢磨做的。”杨师傅抚摸着工装说,“咱做的零件都很精密,像是工艺品,越是难加工越是有意思。”“有意思”也许是杨师傅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评价吧,也正是这句“有意思”让许多个像杨师傅一样的航天人,心甘情愿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这小小的车间里,我明白了平凡又非凡的意义;在这“嗡嗡”声中,我仿佛见到了一个孩子放飞的纸飞机。这里就是托起飞天梦想的地方,因此,我要扎根于这里。

(作者:李翠翠)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