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旁观者》有感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晚年曾写过一本回忆录:《旁观者》。我很喜欢,多次阅读,并买来赠予多位亲友。 这是一本回忆录,每一章都讲述了一到两个曾在作者生命中出现的人,有至亲好友,也有不少人生过客;有世界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也有默默无闻的民众。 作者说,在他生命中,从未见过无趣之人。看完这本书,你会同意他的说法,你能感受到作者良好心态下的人生趣味。 其实,以有趣与否为标准去看一个人的做法,并不多见。大多时候我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或囿于自己的价值观念、认知水平、习惯偏好等,看人的标准就会显得比较主观。然而,以有趣与否为标准去看一个人的做法是值得推崇的。当你充满好奇地走近一个人时,不要急匆匆地给他(她)贴上各种标签:比如,善良、凶残、自私、狡猾、诚实、聪明、愚笨、富人、穷人、权贵…… 德鲁克在回忆《旁观者》里人物时,很少直接使用评论词汇,而是在笔起笔落间,让这些人的形象逐渐清晰、饱满和鲜活。说实话,这种做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注意力已是稀缺资源,而给每个人贴标签是识人的捷径。要想改变这一点,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提点自己,我们一旦给某人某事贴上了标签,就会妨碍我们获知全部的真相。“狼来了”故事中的孩子,固然撒过谎,但不代表他每次都会撒谎。 其次,我们要对人性的复杂和多元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偏执于对方言行的片段。在《旁观者》一书中,我们会读到很多可笑、可鄙、可敬、可恨、可怜、可叹、可爱的言行,我们也许不会接纳,但是不会再轻言赞美或指责。 最后,我想德鲁克所说的“有趣”,并不是一种玩味的态度,也不意味着总是一片阳光明媚的情趣,他可能是想说明一种看人的动机。看人少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少一些功利的目的、少一些贴标签的行为,多一份探究的耐心和对各种可能的包容,这或许就是对人真正的尊重了。 (作者:孔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