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简单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纯真的行为准则。他有乌托邦式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去伪存真的眼睛去鄙视现实的虚伪,竭尽所能去怜悯孤独的心灵。不是他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是社会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他宁可颓废,也不堕落。在那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时代,他宁愿孤独地守望。他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德。 美国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迅速发展,一方面则是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虽然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而在他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个美好的理想——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出身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父母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将来能出人头地。而他在学校里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谈女人、喝酒和聊性上。当他第四次被开除时,由于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几天。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美好与纯真。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了精神病院里。 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求上进,挥霍无度的他不学无术,却总在抱怨。但是如果你仔细品味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打动你的是他天真和善良的一面。虽然他看似对所有的事情都是否定、怀疑的。但事实上,他懂得欣赏,懂得爱,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幸福有着很大的期待和渴望。 他有着彻彻底底的善良,以至于不能融入这个邪恶的社会。他尖酸刻薄的嘲讽见到的一切,又为自己捐给修女的钱少而惭愧、为受人宠爱的钢琴手欧尼永远无法知道其实自己弹得很糟而难过……不难发现,霍尔顿的心灵深处有很多柔软善良的东西。 文章笼罩着虚伪的气氛,而霍尔顿的妹妹菲比的出现就像是一片灿烂的阳光打破了阴郁的天空。菲比是个善良纯朴的小女孩,她喜欢和霍尔顿在一起,霍尔顿也是。他们眼里有着共同的世界,当霍尔顿真的想离开,做个又聋又哑的人时,菲比也想放弃表演和霍尔顿一起离开,小女孩的懵懂总会带来温馨的画面。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那么大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是站在那浑帐的悬崖边上。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上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是多么明朗纯美的画面啊,金色的麦浪轻柔的滑过孩子们的身体,他们自由地奔跑,霍尔顿在守护着他们,不要让他们堕入深谷般的虚无,永远不会让率真的天性蒙上伪善。远离虚伪的成人世界,远离世俗的社会,找块纯净的麦田,只是安静的守望,寻找简单的幸福,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诱惑,我们是否还坚持着最初纯真的理想?有的人是否为了生活投机取巧、醉心钻营堕入了无尽的深渊?要想拥有幸福,不要绝望的悲伤,我们应该保留原本的那份纯真和善良,不被世俗所蒙蔽,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理解和爱他人,做一个平凡的守望者。 (作者:张海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