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我有幸同全国3000余名欧美同学会代表共同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使留学人员留在国外也有报国之门》的讲话。 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了解到:自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召集大批留学生,打开中国进步的闸门,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等革命先辈亦都是旅欧或留苏浪潮中的杰出代表,是他们振兴中华的矢志不渝促中国走上不断前进的道路。 作为一名归国后投身航天事业的留学生,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回国的两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在党的十八大上发出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号召,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这对广大留学生来说,势将掀起新一轮的归国浪潮。 留学归国 矢志航天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义不容辞。遥想当年,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钱学森等一大批留学人员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钱老曾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英雄有志造天宫,勇士无畏驾神舟;瑶池相会今日始,从此天阙任遨游。如今,我国的航天实力已今非昔比,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任务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世界舞台的镁光灯不停地聚焦于中国航天界。 我还记得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举办期间,快舟小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当天晚上,美国《Space News》(《航天新闻》)等主流媒体就登出了新闻,第二天大批参会学者专家来到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展位进行问询,中国航天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现在的科研条件和生产环境逐渐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身为归国留学生更应该珍惜和利用这样的机会,努力做好科研工作。不仅要成为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更要把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路。 世界航天走进中国 中国航天面向世界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我们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都在快速更迭。航天事业更是如此,世界超级大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太空竞赛。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航天工作者们应该及时瞄准国际航空航天的先进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像总书记教导的那样,“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同时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交替,积极创新创造,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航天科技人才。 今年,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大会主题讲话中提到:“征服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共同的挑战,探索空间奥秘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发展航天技术、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各国航天界共同的历史使命。” 未来的航天工程越来越庞大,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可能难以独立完成,因此,中国航天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航天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广泛协作和共同发展将是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趋势。 这就需要归国的航天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航天技术合作交流的主力军,成为中国航天走出去的重要推手。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在中国留学的历史源头,为跨越百年的海归们确立了一个不朽的航标。 新时期,新海归,我们有着新的机遇和使命。我们应该把报效祖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当做远大志向,并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航天事业伟大振兴的新生力量,为世界航天走进中国、中国航天面向世界作出一份贡献! (作者:曹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