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城杯”2013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 正文
梦想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3-11-08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报

1958年冬天,我怀着光荣与自豪的心情来到了508所的前身(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那个时候,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下,我所在的研究室党支部决定筹建一个小型的电工车间,其任务是完成各部门所需要的零件加工,并决定该车间由我来负责筹建。可当时只有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空房子和几张桌椅,以及两位电工师傅,这要如何开展工作呢?我们研究后决定,先从废品堆里寻找一些能回收利用的金属材料,再走访协作单位,看能否将已报废的机械设备低价调拨给我们。

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我首先向上海石油机械厂求援。从那儿我们借到了旧式报废车床1台、虎钳2台。为了修复车床,我们又去拆装其它报废车床上的零部件,采用多台报废车床零件拼凑的办法,用报废的车床零件拼装出一台完整的、能使用的车床。采用同样办法,我们又到上海锅炉厂、上海机床厂、上海工具厂等单位去求援。短短几个月时间,电工车间有了车床、剪板机、折边机、点焊机、摇臂钻床、绕线机、电烘厢等设备,虽都是土设备,但已能适应当时小型零件加工的需求。这个靠精神力量和智慧筹建起来的电工车间在那个年代确实完成了许多小型零部件的加工任务。其中,剪板机、弯边机等设备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在使用。

我们的小车间还研制了上海机电设计院首台地面接收天线,并参加了火箭飞行试验。地面接收天线的试制技术要求在火箭飞行的全过程中,地面接收天线应跟踪其飞行轨迹、自始至终地接收火箭所发回的电子讯号,并能及时将收到的讯号输送到讯号处理机里进行处理。地面接收天线结构是框架形的,重量达几十公斤。因在室外使用,有关零部件应绝缘、防潮湿。

要想让几十公斤重的地面天线,在瞬时间内灵活转动(既有水平旋转又有倾斜角转动)并不容易,而加工这样性能的转盘平台必须要有大型机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小车间在集体研究后,开始根据设计要求,攻下这个难题。

经过土设备及手工操作研制而成的地面接收天线总算完成,并可以投入实地试验操作。当时,试验操作也只能用人工方法操纵。我们在广场做试验时,用一台信号发送机发出电子信号,将天线对准发出来的信号进行接收。手动操纵杆由四个年轻师傅掌握。他们必须眼望支撑起来的天线、耳听地面指挥员的口令。如指挥员大声喊叫“左转30度”,操纵的四个师傅就必须反映灵敏、互相配合、步调一致、行动果断地把天线向左转动30度。如此操作要达到理想状态确实不易,现在想来可能不可思议,但我们确实是这样起步的。

如今,中国梦将整个中华民族凝聚了起来,而在航天人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富国强军的航天梦,我自己也不例外。为什么55年过去了,那段艰苦创业的记忆依然像磐石般留在脑海里?我想,或许就是梦想的力量,那时我们的梦想刚刚起步,创业越是艰难,越是难忘。

(作者:王善昌)

[关闭]  [打印]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