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物传记电影《乔布斯》有感 说起斯蒂夫·乔布斯这位计算机业与娱乐界的大亨,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其一手打造的苹果公司所推出的iPhone、iPad、iPod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可谓深深地改变了当代人们的通讯、娱乐乃至生活方式。然而天妒英才,“乔帮主”在2011年因胰腺癌并发症不幸去逝。 近日,以其名字命名的人物传记类电影《乔布斯》的公映,再一次引发了遍布全球的“果粉”们对自诩为“IT艺术家”的乔布斯的广泛热议。虽然我本人谈不上苹果产品的“死忠”,但怀着对乔布斯大胆创新创业的敬仰和敬佩之情,花两个小时看了此片。 看完后,我既感怀于乔布斯身上所贴的“热情、完美主义、魔鬼、欲望、艺术感、残暴与控制欲”等标签,又不禁发问:“假如乔布斯生在中国能否‘改变世界’,中国航天能不能培养出类似乔布斯的科技怪才?” 浓缩的才是精华 书籍《乔布斯传》的英文原版是656页,中文版是560页。凭一本书都无法把一个人叙述完整,更不用说一部电影的时间了。因此,浓缩和删减是任何传记电影都无法避免的。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小时,拍的却是近些年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公众人物之一,可以预见它省略了许多“著名的积怨”、“被遗忘的同伴”乃至“声名显赫的冒险事业”。 重点不在于有所省略,而在于省略后剩下了什么。《乔布斯》这部电影并没有以苹果三大里程碑产品(个人电脑Mac、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的设计研发为主线,而是选取了乔布斯从大学创业到90年代末期最终在苹果公司确立自己CEO地位这期间的故事。因此观众看到的,不是乔布斯的创新与科技革命,而更多的是他在商业环境、政治斗争中的挣扎与坚持。 电影中刻画的乔布斯狡猾且极具意志力,不惜一切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也不惜一切激励员工设计打造出超越自己期望的东西。 从电影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乔布斯的远见与自信、果敢与行动力,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那偏执、自私以及令人窒息的疯狂控制欲。在看到乔布斯具有高人一等的远见的同时,在人性上他并非完美无缺:对怀孕女友的绝情、不顾旧情开除老朋友等等……这些都真实完整地勾勒出这个“苹果教父”的棱角。 而这或许才是本片导演想给观众展示的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乔布斯。 “做一个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只有那些足够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人。” 这是电影片尾播放的乔布斯替苹果公司录制的广告中所说的至理名言。而他本人也确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改变世界”的目标。 他颠覆了五个行业:电影、音乐、零售、手机及电脑;他兼具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和人类学家,甚至推销员等多重身份;他提供了一个从叛逆到引领主流的成功案例。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乔布斯主导的苹果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引领行业和潮流的电子产品,苹果也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成为流行文化的偶像。 还曾记得,乔布斯对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所说的一番话:“做一名海盗比参加海军更有趣。” 自他卖掉了大众牌小汽车开始创业,改变世界的愿望就越加强烈。 “你是继续在这儿卖你的糖水(百事可乐),还是跟我去改变世界?”乔布斯的这番话打动了原百事可乐CEO约翰·史考利,使后者“吃了秤砣铁了心”般加入乔布斯麾下,心甘情愿为苹果公司出谋划策。 “创新精神、跨界思维方式以及改变世界的使命感”是乔布斯留下的三大精神遗产。在这其中,我认为要属“改变世界的使命感”最弥足珍贵。 正是凭借这种感召,才使苹果公司能够汇聚全球顶尖的精英,愿意为之拼搏奋斗,也才使苹果的数码产品能够一代又一代地推陈出新,深刻地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不论以什么形式展现乔布斯,他能够触动我们的核心都是他内心深处的“做一个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的愿景与使命。 中国航天的乔布斯在哪里? 可以说,乔布斯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象征,这个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天才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领袖,因为他设计理念的哲学和美学已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这种影响小到审美品位,大到创意理念和生活哲学。 而对包括航天事业在内的所有中国高科技产业来讲,看到乔布斯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这样一个追问: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够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却无法打造出苹果、微软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培养不出乔布斯这样的科技大咖? 这样的追问其实又回到了“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何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如果你是航天“圈内人”,相信每个人都会真心期待中国的航天事业今后也能多出几个像乔布斯这样的科技奇才,能够打破一切陈旧规则创造航天事业的丰功伟绩,能够在已经来临的“太空时代”带给人们更好的航天高科技体验和生活方式,能够引领航天科技风潮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期待这些的同时,我还想问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科技体制是否能够容忍“不按常规出牌”的科技怪才?改变一切规则,实现天才创意到底要冒多大风险?如何在“团队”、“协作”的理念下容忍“天马行空”?是否能出台更宽松的创新激励政策来刺激更多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者,保持多样化的思维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之心? 也许,只有当我们回答了以上这几个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后,理想才会逐步照进现实,期待才会最终结出硕果。 (作者: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