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卡门传》读后感 在读《冯·卡门传》这本书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是钱学森的老师,是20世纪著名的基础理论科学家,是一个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的科学巨擘。 但当我读完这本关于他的传记后,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卡门涡街”、“湍流”和“超声速时代之父”的头衔,我还看到了一个用自己的态度生活的“平凡”伟人。 工作中的冯·卡门倔强而坚持。他在哥根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没有接受知名教授推荐的课题,坚定选择了“非弹性挠度理论”作为课题。 由于哥根廷大学更偏重高级数学,而对他的课题并不关心,他便转向柏林另一所大学继续研究。当柏林这所大学的试验设备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哥根廷大学有一个机会向他打开了大门,他继而又回到了母校。 他颇费周折的多次辗转只为坚持自己的研究。当他的论文成果公诸于世时,引起了整个工程界的关注,为后期他研究飞机和建筑结构上的非弹性压杆的稳定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科研,冯·卡门始终保持着一颗怀疑的心,善于思考的他在攻读力学时,就怀疑牛顿提出的升力—阻力理论的正确性。这份怀疑使得他对人类飞行的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空气动力学也成为他毕生研究的主要学科。 对于冯·卡门来说,大家更多关注的可能是他获得的那些成就和奖项。或许个人天赋能够让他崭露头角,但如果没有这份坚持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他不可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更不可能成为当代世界航空学泰斗。 在很多人看来,科学家都是每天沉浸在科研世界里不苟言笑的老学究,但生活中的冯·卡门十分幽默风趣。 在他接受美国总统肯尼迪颁发的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时,双脚患关节炎的他摇摇晃晃走到台阶前,疼痛难忍突然停了下来。肯尼迪总统迅速赶上去将他扶住。他抬头看了看这位年轻的总统,轻轻推开,微微一笑道:“总统先生,走下坡路是不用扶的,只有向上爬的时候才需要拉一把。” 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在身患重病时仍能谈笑风生。也许就是他的这种个性,使得他能和各种人成为朋友。 他和普通人一样会有自己钦佩欣赏的人,爱因斯坦就是其中之一。“在爱因斯坦身上,我发现了一个诚恳而善良的灵魂。他具备的一切品质,正是我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毕生追求的。”他会很直接的夸奖欣赏的人,但绝不会盲目崇拜。正如爱因斯坦研究无润滑电冰箱一无所获时,他也会笑着调侃:“这一点也能说明,大人物有时也会有错误判断。” 冯·卡门一直在身体力行“科学无国界”这句话。他到过很多国家讲课交流,从不吝啬自己的学识。他以自己对航空界发展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为很多国家的航空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也为世界各地输送着优秀人才,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钱伟长和郭永怀都是“卡门科班”的成员,这也让他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国际航空航天大师”。 (作者:李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