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山声名鹊起之时,便已“中毒”不浅,苦于一直抽不出时间,这“毒”便愈来愈深地发作,搅得人心绪难宁,时常盘算着未卜的行程。近日得闲,实在hold不住了,便呼朋唤友嚷嚷着要去了却这个心愿,没想到“中毒者”竟然不止我一个,集结起两车八人,一路直奔那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而去。 到鱼进沟村时,天已漆黑,机耕道极其难行,一行人便下车步行,在事先联系好的青年旅社老板的接应下,走过好长一段上山小路才到了栖息之地,点了几个菜,一桶酒下肚,豪言壮志叙完,便在简陋旅社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断断续续地艰难睡去。 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早上。6点从大山里醒来,天色未开,心中已莫名地激动,一天的艰辛就要开始,而山上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连当地人都估摸不出:全看你们的人品啦!此时的人品大猜想一直成为挥之不去的纠结,虽然做好了浓雾中看不到任何景色的思想准备,可终究不甘心无功而返,既然来了,无论如何也得拼一下人品。钻进灶房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身上顿时暖和起来,信心也一下子满满起来。7点半天色开始放亮,才看清昨晚虽已赶了不少山路,但现在所处的位置仍然只在沟壑之间,要走的山路还很漫长。 出发的路上了无生趣,住户寥落,土地贫瘠,黑灰色的石块路沿山梁蜿蜓崎岖。路旁的黑灰色的土地几乎看不到作物,只是偶尔看见成片的花椒树在寒风中支楞着杈丫,枯槁的身形令人心绪默然。经过石块垒成的屋子传来声声狗吠,好歹有了些许生气。屋主人似乎见惯了红男绿女的过客,探出热情洋溢的笑脸,邀请进屋歇一歇,但游人的脚步是留不住的,婉言谢绝之后的脚步似乎多了一份轻松:山里人的纯朴使人相信世上毕竟还是好人多。 沿途的风景平淡无奇,走过一座小桥,便在半山腰时高时低地沿着一条河谷前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便下到河滩,在一片乱石中跨过溪流,再回到岸边小路时,已经把好几座山甩在了身后。 蒲麦地村是此行的最后一个村落,有几十户人家,只闻狗叫,不见行人。但见一条溪谷之间,几头黄牛和马匹低头啃着草皮,相互追逐着遣散冬日的落寞。远处山梁的马路上,两个妇人用背蔸背着捆扎好的编织袋,健步如飞。小心翼翼走过一段看着快散架的木桥,沿坡而上,便到了马路,又遇见两个妇人已空着背蔸折返,好奇地问她们背的是啥。她们笑着回答:大背蔸。好不容易才弄明白是“大白豆”。那一编织袋足有一百多斤,令人不得不佩服山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蒲麦地村我们开始了第一次休整。村头的一户人家门敞开着,柴灶上的水壶丝咝咝地冒着水汽,供过往的游人补充开水。小憩之后体能得到恢复,走在人户稀疏的小街上,举头东望,透过犹如天井般的山峦已经能看到雪山。走过一段碎石铺就的盘山路,茂密的林间小路开始了,从这里将纵向穿越“八道拐”的漫漫征程,坡度基本呈四十五度,同时海拔开始大幅提升。一路走来,只闻气喘嘘嘘,除了相互鼓励,说话似乎都会消耗体能。由于没请向导,期间几穿矿山公路再寻小路,走得十分狼狈。钻出丛林,天上飘起雪花,待上到街心花园时,已是满地白雪。回望蒲麦地,房屋如一堆积木在阴冷的山坳里寂寞地泛着冷光。此时已近晌午,大家已是肌肠辘辘,在街心花园的小客栈里,烤着温暖的柴火吃下事先准备的路餐。 寻小路而上仍是丛林,地上铺满了冻雪,踩在上面发出吱吱的响声。驻足歇息,空山寂寂,除了自己的心跳,听不见任何嘈杂的声音。再出丛林时,眼前一亮,满山的高山草甸银装素裹,低矮的雪松犹如一棵棵圣诞树,全身覆满了冰凌,发出圣洁的白色光芒,全无妖冶之气。回观远处,已是乱云飞渡,太阳偶尔从云层中透出一束束光芒,俄尔又躲进了云层,一幅意境深遂的写意水墨画呈现在眼前,令人惊喜雀跃。 前路漫长,顾不上欣赏美景,加快脚步直上云海人家。云海人家的所处在地理上是一个转折标志,土层已经由黑而变为暗红色,透出金属的质感,植被也变得稀疏而低矮。“却望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时太阳高悬中天,透过云层将缕缕光线照射在大地,将眼前的黑白世界映射得生动起来,远处挂满冰凌的树丛在阳光下闪着圣洁的光辉,比周围的银白世界平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仪式感,似乎是在接受阳光依次的检阅,令人不敢直视。不一会儿,云海翻腾,奇异的光影又幻造出万千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沿矿区公路而行,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似乎是在给最后的冲顶补充能量。绕过云海人家,已然行走在绝壁之颠,左边矿斗悬在两峰之间的钢缆上,看不到有人作业,只有沿山流泻的红土如山体的鲜血,煞是刺眼。间或有山间溪流沿壁而下凝结成冰瀑,如罗马柱,如钟乳石,晶莹剔透;公路的右边则如临深渊,不管多牛的司机将车开到这里都是心惊胆战,不敢造次。最为奇特的是通往顶峰的一段约三四十多米的公路,犹如横跨两峰之间的一座高架桥,不知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是人们长期劳作所垒起来的便道,左右顾盼,皆是深深峡谷,一眼望不见底,确有“天堑变通途”鬼斧神工的奇妙。一路走来,如若不去留意开矿的痕迹,宛如进入童话般的仙境。 眼前便是令人魂牵梦萦的牛背山。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土山包,白雪覆盖了她稀疏的植被,长长的之字形公路如优美的飘带,从脚下的路一直通往山顶。这是一条献给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就在这里筑路开矿的人们的荣誉授带,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牛背山不知在历史的长河里还要寂静多少年。也正是这条飘带,将人间美景慷慨地馈赠给不辞辛劳慕名而来的观光客。 呼吸着稀薄的空气,拼尽所有的力气,我们终于站在了牛背山顶。顾不得喘息,满山的游人齐刷刷地把镜头对着西山。夕阳西下,乱云蔽日,雪后的天气显然还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但也足够动人。因为过程的艰辛,站在“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上,我不知道这一幕会让多少人喜极而泣,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看不到这一幕抱憾而归。看了投宿的客栈板壁上的幽怨的涂鸦,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这绝不是“人品大爆发”所能简单归结。望着西天的红霞,我们说:来了牛背山,没有遗憾了! 翌日,幸运之神继续宠爱,让我们体验了一把蔚为壮观的日出。早早起来,冲上山顶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其实,在这个最大的观景平台上,不用刻意抢占都能找到绝佳的观赏地。面朝东方,晨曦初开,远山顶上的七色霞光拉出优美的光带,仿佛一场即将开演的科幻大片的前奏,含蓄而又精彩;回头西望,一轮皓月高悬,远处的雪山已现出轮廓。当红日挣破云层缓缓升起,大地一下子披满华彩,近处山坳里流云翻滚,犹如细细的白浪,青春而灵动。一切的语言似乎都成为多余,人们专注地按着快门,想要把这一切变成永恒。 红日东升,大地重生。人们的脸上一下子涂满了快乐的暖色,在西天湛蓝的天空映衬之下愈加生动。远处蜀中雪山渐渐清晰起来,在红日的笼罩下,发出金色的光芒,这就是著名的“日照金山”;近处黛色的山体承载白色的植被,依然呈现冷峻的主色调;脚下暗红色的牛背山让人温暖而踏实。阳光把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射在远处的山上却又看不清楚,仿佛在映证人的渺小与伟岸的哲理。 人们摆着绅士、淑女、奔放、含蓄的各种姿势,跳跃、悬浮、航母style、骑行者高举自行车,能够表达各自喜悦心情的动作表情,都被人们装进镜头,装进记忆,装进回味里。 回程的不舍总是令人伤感。以至于我们决绝地对自己说,再也不来牛背山了!其实也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每个人都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牛背山美仑美奂的画廓中淡出走进凡俗,我知道,惊鸿一瞥的美景无论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对于那山、那景、那一特定的时空,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人间美景不过如此,而过客又能苛求什么呢? 我想不出“中毒”牛背山的意义,但我知道,牛背山之行不是自我放逐,而是生命的另一种体验,一种身心俱疲之后的自我挑战与修复。更何况,还有那沉甸甸的友谊、支持和鼓励。 再见了,我的牛背山。假如有天故地重游,你还会慷慨地袒露那绝色美姿么…… (作者:罗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