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曾携友同游甘肃,正值仲夏,星斗满天,我们这些在不夜城中长大的孩子无比激动。和旅伴们稍有不同,激动之余,我还能指点夜空,说起一个个星座、一颗颗亮星的名字。这在几位旅伴看来不可思议,他们觉得星空只是一锅闪亮的粥。 小时候立志探索宇宙,决心未来不是研究天文就是投身航天。后来人生不幸跑偏,虽走进了航天大家庭,我却只是在办公室里动笔头,好在对星空执著的爱从未跑偏。20多年里,看过的天文书不下几十种,其中不乏名家名著,但教我认清天上繁星的却是一本年代久远的儿童读物——《找星星》。 这本书作者是美籍德裔作家雷原,英文名为《Find the Constellations》,上世纪80年代被我国著名的天文科普作家卞毓麟译成中文。1987年我得到这本书时还识不得那么多字,只能让父母读来听。好在这本书也没多少字,主要篇幅是教孩子们如何用线条将星星勾勒成星座,组成兔子、猎犬、天鹅、受难的公主和解救她的勇士。后来看过其他天文书籍才发现,对孩子们来说,《找星星》里勾勒星座的线条并不正统,但却远比正统画法更具辨识力。 据说,自从雷原的书出名后,很多面向儿童的天文书籍都采用了这套给星星连线的方法。而当年我正是被这些形象的星座图吸引,才深深迷恋上仰望星空。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在完成人生中每一个小小跨越时,我总不忘翻出这本书来读一读。现在从事文字工作了,再翻开这本书时,我会不尽思考这本儿童科普读物在编辑制作上有何出众之处,为何会如此吸引小读者? 总结来说,《找星星》文字虽浅显通俗,但却力求正确生动。作者没有将他的写作看成是给一些无知的读者灌输知识,而是带领好奇的孩子们走进探索星空的大门。虽然无数的小读者中终能从事天文或航天事业者凤毛麟角,但对星空的热爱却能在一颗颗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添加许多精彩。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书中每个章节开始时,作者都会写一句激励孩子们的话。如序言中,作者就写道:“五千年前的牧人就能认识星座,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呢,你为什么就不能呢?” 恐怕,如果当年没有这句“你为什么就不能呢”的反问,星空在我眼前也永远是一锅米粥,而生活的乐趣至少也要打个七折。 (作者:喻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