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 快讯 > 正文
雷凡培:让航天新秀奏响太空强音
来源: 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3/06/27 字体:【大】【中】【小】


 

  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一场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上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共同参与完成的一曲“大合唱”。每一个航天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极尽才智,合奏出了让全世界侧耳倾听的太空强音。那么,在这场美轮美奂的“演出”背后,有着怎样强大的人才支撑?而这支杰出的人才团队,又是如何锻造出来的?为此,记者对刚刚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归来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雷凡培进行了专访。

  被逼出来的年轻人挑大梁

  近17万航天员工,32名两院院士,400多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1万多名高级工程师,3000多名研究员,2000多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一连串数字表明,集团公司已经拥有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这批人才梯队中,35岁以下员工占总人数的50%以上,近50%的型号“两总”在45岁以下……这些数字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人才的“神话”,他们组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航天技术研制团队。

  无怪乎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经感慨地说:“中国航天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它所取得的像载人航天工程这样的成就,而是它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谈到航天人才的成长,雷凡培还特别强调国家的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这些都给予了广大航天人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这批航天“新秀”群体的崛起,如奇峰突兀,让人颇有横空出世之感。但他们的成长绝非偶然,这是集团公司长期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的结果。在雷凡培看来,人才战略是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过程中的首要战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建设也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必须做好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布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聂荣臻元帅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就提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战略问题。“航天历届领导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事关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才有了今天‘80后’挑大梁的局面。”雷凡培坦言,集团公司由年轻人挑大梁的局面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很多人问我,‘一个不允许失败的事业,为什么敢用年轻人’,我的回答是‘形势所迫’。”

  由于十年“文革”的影响,航天科技领域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面临人才断层的严峻考验。在“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进入退休“高峰期”,航天系统内的新老交替陆续开始,人才队伍的“断层”危险开始显现。“解决人才数量问题,成为那一时期航天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雷凡培说。

  此后,随着新毕业大学生的大量引进,航天人才队伍的数量问题得以解决,但骨干人才仍十分缺乏。培养骨干人才成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新重点。于是集团公司出台了《加强型号研制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加速领导班子年轻化步伐和解决航天专业技术队伍新老交替的具体措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人才梯队,并成为传统。这个传统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创新能力和爆发力最强的阶段就是在年轻阶段,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他们脱颖而出的机会。”

  “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对航天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航天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逐渐瞄准了高层人才的培养。”雷凡培介绍道,近几年,集团公司着眼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推进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先后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大力实施人才接力计划,推进型号领军人才的新老交替。

  一个都不能少的人才培养“三宝”

  “一支如此年轻的队伍如何能够迅速成长并形成战斗力?”对于外界的疑问,雷凡培说:“注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才有序发展;依托重大工程实践,加快培养青年英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励科技人才追求卓越,这‘三宝’一个都不能少。”

  诚然,为促使大量新进入航天企业的大学生尽快成为适合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集团公司提出了优培、优导、优育的方针,采取了很多特殊的培养政策和措施。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处理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才培养也不例外。”雷凡培介绍道,集团公司将科技人才分为骨干、专才、将才、帅才和大家5个层次,按照“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成就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才;艰辛历练,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的育才规律,在人才不同层次和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努力做到因才施育、因才施用。

  载人航天这样的重大工程是造就人才的“熔炉”,也是航天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是我国新老两代航天人成功交接的‘见证’。”雷凡培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伊始,集团公司就明确提出要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造就新一代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科研、生产、试验和管理队伍。

  在一个个重大工程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年轻的科技骨干凭着对国家的忠诚、对航天的钟爱、对生命的热情,逐渐在磨练中挑起大梁。集团公司以近乎苛刻的锻造方式让他们迅速成长,如凤凰涅槃般浴火而生的航天“新秀”接过了老一代航天人手中的接力棒。

  “当然,参天大树的脚下必定有一片沃土。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雷凡培说。正如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科协、科技界联组讨论时所提到的,“要大胆放手使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集团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建立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对年轻人才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的同时,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在型号工程研制遇到挫折时,各级领导主动承担责任,与科技人员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难题。

  同时,集团公司还从多方面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带动广大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例如,收入分配向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和一线倾斜;对一线优秀科技骨干实行政治荣誉、物质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对突破型号研制重大瓶颈、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航天人才培养模式可否复制?雷凡培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传承、创新、文化氛围营造上,尽到了最大努力,才有了今天航天人才的“井喷”。他指出:“目前,我们与航天强国之间还存在着差距,还需要广大年轻的航天人经历更多的艰辛、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更多的挫折。未来的路还很长,新一代航天人正在这些严峻挑战和空前机遇下成长着。”(杨蕾/文 刘斐/摄)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 ICP 备000036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