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在太空遨游15天的航天员载誉归来。
而在三名航天员回来之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神舟十号飞船主着陆场所在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十回收试验队已经在此“恭候”1个多月。他们用严慎细实的作风,用精益求精的要求,严格训练,精心准备,确保航天员平安归来。
在神十飞船回来前夕,记者也有幸来到着陆场,体验回收试验队的生活,记录他们回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共同迎接三名航天员的归来……
像放电影一样推演
翻开试验队的日程安排,他们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被“细化”到了每个小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早已习惯了这种紧张的工作节奏。
6月22日,当记者到达试验队驻地两天后,就赶上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按照惯例,每次演练前,试验队都会召集全体试验队员讨论演练工作。每一次讨论都事无巨细,每一项工作都被拿到台面上来进行商讨,甚至细到每个队员乘坐的车辆安排,工具的搬运等等。
在会上,试验队的调度负责人,会按每项工作的紧迫性进行排序,逐项进行确认,每项工作开始的时间都要精确到几点几分。用他的话说就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过一遍”,这样能够让每一名试验队员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及试验队的总体安排。
在试验队员的挑选上,试验队遵循“新老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有的关键岗位上的老队员已经是神舟系列飞船回收工作的“八朝元老”了,他们丰富的经验不仅能够确保回收任务顺利完成,更能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年轻队员,使他们迅速成长、接班。而年轻队员的优势在于精力旺盛、体力充沛,面对一些耗时长的“力气活”时,年轻队员总是冲在最前面。
6月24日,进行了回收任务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记者跟随试验队从驻地出发,沿着神舟路一直向北。车行不到一个小时,试验队抵达了目的地。
试验队驻地也是进入着陆场的必经之地。如果不是因为神舟飞船从这里回家,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四子王旗,现在,这里弥漫着浓郁的“神舟飞船”气息,当地人也愈发熟练地打起了“神舟”这张牌。
在开阔平坦的草原上,远远就能看到着陆场站3层高的红色楼房。在着陆场站院子南边的草地上,整齐地停放着多架直升机,直升机上涂着黄绿双色迷彩,与草地融为一体。据介绍,由这些直升机组成的空中分队,将在飞船返回时担负搜索飞船返回舱和航天员的主力角色。
草原上的“天外来客”
6月24日晚上,一场大雨洗去了大家几天来的疲惫,也为这次任务完成后的告别增添了几分离愁别绪。25日是任务的前一天,由于经过大雨的洗礼,天空显得格外透亮。
6月26日5点,试验队员从四子王旗出发,前往着陆场,5点50分,到达着陆场站。短暂的动员仪式过后,所有参与回收任务的人员分成空中、地面两个分队。
6点30分,当地面分队向北进发,启程前往主着陆场时,太阳已经升起,天空一片蔚蓝。这样的好天气,非常有利于神十返回舱着陆,地面分队的人员能够看见飞船返回舱开伞。
7点刚过,地面车队继续行驶在草原上,车载电台里播放的是神十回家特别节目。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屏幕显示,三名航天员已经做好了回家的准备,他们看起来状态很不错。
7点22分~7点24分,推进舱点火,飞船进行第一次调姿后,神舟十号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紧接着飞船又进行了第二次调姿,飞船开始返回制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屏幕上可以看到,飞船的一连串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经过两次调姿,飞船进行了180度的调整,这也标志着神舟十号结束了为期15天的在轨运行状态,准备“回家”。
7点43分,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随后,飞船慢慢调整姿态,进行飞行方向、重力、角度的调整。此时,在主着陆场上空,担负搜救主要任务的8架直升机在半空中盘旋,等待神十返回舱着陆。
7点50分,飞船返回舱进入黑障区,这个状态持续了约240秒,在此过程中,飞船返回舱距离地面约为80公里~40公里。在这短短的4分钟里,地面人员与三名航天员失去了联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的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大屏幕看到飞船的状态,大家的脸上都是焦急等待的表情,都急切盼望航天员顺利、安全回家。
7点54分,飞船穿越黑障区,几乎同时,在距离地面33公里处,飞船与地面成功双向捕获,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这时,地面分队在距离理论着陆点十余公里的地方待命,大家都打开了车载电台收听直播,当得知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了北方的天空。
“看,那个白点就是(返回舱)。”一个声音突然喊到。所有人都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北方蔚蓝的天空里出现一个肉眼都能看见的白色圆点,试验队员告诉记者,这说明返回舱的引导伞已经打开。
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主伞成功打开,试验队员们悬着的心完全落了地。
8点07分,返回舱于四子王旗阿木古郎牧场顺利着陆。几分钟后,负责搜救的直升机陆续降落在返回舱附近。8点22分,率先抵达的工作人员打开舱门,并确认航天员身体状况。8点33分,航天员聂海胜代表神舟十号乘组第一时间向全国人民报告:“顺利返回,感觉良好。”
因为在太空遨游了长达15天,三名航天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重力适应。9点30分,聂海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首先出舱。随后,王亚平、张晓光两名航天员也顺利出舱,三人坐在返回舱旁的座椅上,面带微笑向大家挥手示意。
在简短的欢迎仪式上,工作人员向三名航天献上鲜花和哈达。这时,周围的牧民也闻讯赶来一睹飞船返回舱和航天员的风采,他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长枪短炮”,争相拍摄。
待到三名航天员被抬上直升机后,早已抵达着陆点的地面分队,开始进行返回舱的处置工作。经过大约4个小时的工作,13点30分,试验队带着返回舱返回。
对于这些默默无闻的试验队员而言,他们再一次用成功诠释了“责任与使命”的深刻内涵。(胡逢超/文 高昊才 宿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