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合理确定会议规格和参会人员范围、层级,不搞层层陪会”。这一规定直指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顽疾——陪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会风日益清朗,许多单位将“拒绝陪会”作为一体推进学查改的重要内容深入整治。
凑人数、开大会,开会为了等散会……这样的场景,过去时常见到。有的单位层层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用会议规格代替实际内容,以参会人数显示重要程度,看似高度重视,实则远离工作实际,开了等于白开。
这种过度追求“排场”的陪会现象,看似小节问题,其实是一种不良作风,危害不小。它不仅挤占了基层干部职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降低了工作效率、损害了干群关系,更在无形中助长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虚浮作风,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枷锁。
消除陪会现象,必须强党性、改作风,从制度和文化上双管齐下、标本兼治。在制度层面,应明确会议规格和参会范围,不必要的会不开,必要的会简短开,开务实的有价值的会,无关的人不必参会。在文化层面,应破除官本位思想,塑造正确的政绩观,提倡党员干部“下马看花”,用实地调研替代坐在室内开会,带动形成务实高效的工作导向。
说到底,反对陪会就是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航天任务分秒必争,干部职工的精气神得用在党建筑基、技术突破、产品研制、经营管理的刀刃上,而不是耗在会议室里。就像老话说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动真格地刹住陪会之风,切实做到为基层干部职工减负,定能让每一份智慧与汗水流向创造价值的沃土。
(宋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