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并不匮乏的今天, 为何还要厉行节约
    来源:李庆勤      时间:2025-08-01

    延安窑洞内,毛泽东同志伏案批阅文件,煤油灯芯被特意拨得细小如豆——这束微光穿透岁月,烛照着一个政党崇尚俭朴、珍惜民力的政治自觉。

    时隔80余年,党中央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简称《条例》),以63条规定构成制度铁笼,与当年油灯旁的自律约定遥相呼应。

    时移世易,在今日之中国,节俭的内在意蕴更显深重。

    有人不解:如今我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为何还要“过紧日子”?须知,每一分“公家的钱”都源于人民血汗,从延安时期的“油灯账”到新时代的“预算红线”,本质都是对公共资金的敬畏。当节约的资金转化为一线职工的创新激励、乡村振兴的有力扶持,这种“节流”实则是更高层次的“开源”。

    也有人混淆了“消费”与“浪费”的边界,倡导理性消费与杜绝浪费更是并行不悖。国家提倡的是合理消费拉动经济循环,而《条例》遏制的是“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节约不是抑制活力,而是让资源流向最亟需、最有效率之处,夯实可持续发展基业。节约型机关建设,是要让资源用在刀刃上——会议室里缩短会议时长、公务差旅中简化接待流程、办公桌上重复利用纸张,这些“小节约”汇聚起来,能支撑起民生改善、科技攻关的“大投入”。

    还有人认为“节俭是否冷待宾客”,实则是对真诚的误解。待客之道贵在至诚,绝非靠珍馐堆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以粗茶淡饭接待陈嘉庚,真挚朴素,让这位爱国侨领深深体会到了“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的大不相同,深感共产党人之可敬可靠。精简接待绝非冷漠待人,恰是剔除浮华虚饰,让情谊在朴素中愈显醇厚。

    厉行节约是关乎党风政风、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命题。从毛泽东同志亲手改造油灯,到新时代《条例》拧紧制度螺栓,变的是约束手段,不变的是“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铁律。这些并非被动“勒紧腰带”的权宜之计,实为一种高瞻远瞩、刀刃向内的政治担当与主动作为。当各级机关都能在厉行节约中多一分较真,在经费使用中多一分盘算,延安的微光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