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一)
航天科技集团各单位      时间:2025-11-0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国“十五五”时期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号角。连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广大航天工作者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锚定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宏伟目标,以实际行动把蓝图变为现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航天力量。

非凡“十四五”:太空征程步履坚实、行稳致远

“十四五”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集团公司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一个个航天重大工程的成功开展,在太空中镌刻下闪亮的中国印记,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集团公司荣获15项奖励,获奖数量和质量在全国科研领域单位中位列前茅,充分彰显出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志气勇气骨气底气。

一年前,当嫦娥六号携带月背珍宝从月球破空而起,北京飞控中心大厅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们从系统设计层面开展了逆行轨道设计、自主起飞流程设计、弱引力天体表面采样技术、轻小型超高速再入返回技术等创新工作,有力保证了嫦娥六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并朝着填补我国小行星探测领域空白的目标勇毅前行。”五院李飞表示。

  月背上的嫦娥六号探测器(来源:国家航天局)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千年之前,屈原对宇宙的追问,在今天得到了航天人的铿锵回应。以“天问”命名的深空探测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飞向苍穹。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火轨道,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祝融号”火星车如期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

“我们一步跨越发展,既有国家科技实力作为我们的底气,也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当然也离不开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五院孙泽洲表示。如今,天问系列任务已开启新征程——2025年5月,天问二号探测器启航,开始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继续拓展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边界。

深夜,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巨幅屏幕上数据闪烁,中国空间站正以每秒7.68公里的速度掠过地球上空。五院中国空间站建造团队以“独立自主、创新引领、体系保障、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设计思路,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系统方案。“这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务实求真,又突出‘稳步发展’核心内涵的技术路线,彰显着自主创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五院周昊澄表示。

“作为一名载人航天工程的亲历者,回顾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圆满完成,我深感骄傲与自豪。”八院陈启忠深有感触地说,空间站的成功建造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团队将持续突破关键技术、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刻,无论是指引远洋巨轮劈波斩浪,还是为智能手机提供精准导航,苍穹之上,数十颗北斗卫星正无声地编织着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网”。“作为北斗三号研制团队的一员,我见证了系统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的突破。团队通过连续多日测试与上千次数据优化,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测距与快速建链技术,成功架设‘太空天路’。”五院王健自豪地说,如今北斗已在应急救灾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更深度赋能精准农业、智能交通等社会领域。

“十四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第400次、第500次和第600次发射的里程碑,多个型号焕发新生,新一代火箭全面进入应用发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稳步推进。“长征家族”共同构建起覆盖低、中、高轨,适应载人、货运、组网、深空探测等多任务需求的运载能力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火箭总体技术专家龙乐豪表示,未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向着运载能力更大、响应更快、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持续发展。

阔步“十五五”:聚力攻坚、全面发力,跃出新空间

集团公司党组对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已提出明确要求,吹响了“十五五”期间全面发力、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冲锋号角。集团公司上下全面落实部署要求,紧扣第九次工作会提出的“一统、三新、六力”的改革总体思路,深入推进系统重构和能力重塑,扎实推动包括商业火箭公司和商业卫星公司在内的重大改革重组,优化顶层设计与组织形态,为新征程奠定坚实体制基础。

聚焦“加快建设航天强国”,集团公司将加速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及规模化应用,着力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实现我国首次载人登月,加快推进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不断拓展人类探索宇宙新边疆;积极推进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应用,让航天技术和产品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国计民生。 

航天人深知,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愿景,必须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战略基点,筑牢现代化航天科技工业体系的根基。在一院,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一院容易表示,目前关键技术已实现突破,即将开展演示验证飞行,为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支撑,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规模化应用,构建低成本、高频次进出空间能力。在六院北京11所,可重复使用发动机团队正围绕提升进入空间能力的战略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团队负责人许晓勇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我们将充分利用试验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发动机寿命预测研究,同时大幅提高发动机的使用维护性与重复使用便捷性,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只有构建高效协同的卫星应用创新体系,才能让空间技术更好惠及民生福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会为卫星应用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深受鼓舞,更觉责任重大。”卫星应用创新研究院罗京表示,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卫星应用主战场,全力支撑天空地一体化网络架构、边云协同智能服务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攻关,全力保障“感通算用”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打造需求牵引、场景驱动、产业联动的协同创新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十五五”时期发展的题中要义。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多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正矗立在塔架旁,一院宋征宇介绍,长八甲火箭通过机制与技术双轮创新,采用“改进型三垂测发模式”,实现7天发射周期与7天恢复的高密度发射能力,为商业航天市场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四院42所青年骨干王彩云和团队坚持核心技术牵引,在“论证一代、开发一代、转化一代”的发展布局中不断探索。“我们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把创新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和国计民生,谱写航天人科技报国的新时代壮歌。”她深情地说。

在五院,“张衡一号”02星团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开展卫星平台在轨测试和有效载荷健康检查,配合用户开展有效载荷在轨测试和性能评估。“我们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与国际团队开展技术协作,不断优化探测仪参数,为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供天基支撑。”团队成员李岩表示。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要求。质量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更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在四院7416厂发动机制造车间,大国工匠徐立平正在专注地进行精密操作。他说,“‘毫厘不差’对整形工、对所有航天人而言,都是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我会始终以零失误、零缺陷为目标,带领团队深耕技艺,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航天报国初心。” 

何以启新程:心无旁骛笃实干,主动作为砥砺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将“十五五”的航天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落实。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在各自岗位上担当作为,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以体系创新提升整体效能,夯实重大工程决战决胜之基。确保重大工程任务决战决胜,是落实全会精神最直接的体现。“研制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奔赴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100多项初样试验。”五院吴文瑞表示,立足自主创新,团队完成了梦舟载人飞船和揽月着陆器两大关键系统设计和初样研制,取得了以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和揽月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为代表的系统级验证试验任务成功。这种全国一盘棋的体系作战能力,为任务决胜构建了强大的组织优势。

以应用导向牵引技术革新,打通航天服务国计民生之路。推动航天技术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是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遥感卫星研制一线,团队正以全新姿态迎接“十五五”发展机遇。五院张庆君表示:“全会首次将‘航天强国’列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期,深挖用户需求,围绕应用痛点进行卫星设计,把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贯穿型号研制全过程,确保天上的卫星能真正解决地上的问题,让航天技术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以基础能力支撑长远发展,铸就持续探索太空之盾。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离不开扎实的基础能力建设。在八院,李建强正带领团队为新型号长征十二号甲运载火箭的首飞奋战。“新火箭、新工位、新模式,挑战大。”他说,“但我们要充分识别当前研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成功举措,以‘稳扎稳打、夯实每一步、一次到位无隐患’为目标,确保首飞任务‘发射成功、回收成功’。”

以数字智能驱动研制变革,激活新质生产力之源。加速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一院一部,青年科技工作者李奇钟带领团队构建从设计到交付的完整数字链路。他满怀激情地说,“未来,我们将把‘十五五’规划的蓝图转化为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模型,在型号研发第一线跑出青春加速度。” 

以现代化治理夯实根基,提升航天强国建设之效。强化系统工程管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保障。在项目管理一线,集团公司直属工会“巾帼建功”标兵熊茜对此有着深刻体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将以‘中国之治’引领‘航天之治’,更加注重运用系统观念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航天项目高质量实施的具体行动。”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重大工程一线到科研攻关前沿,从型号研制阵地到项目管理战线,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正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再创辉煌的磅礴力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更加凝心聚力、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中,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