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气象局、测绘地信局、地质调查局以作风整改促为民服务 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内改作风、外强服务协同推进,努力使整改成效既在机关看得到、让干部职工叫好,又让社会上感受得到、让群众叫好。 中国地震局以动真碰硬整改提升防震减灾服务。一是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治理。取消地震安全性评价人员职业资格核准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安评资质单位注册和挂证行为,开展资质单位安评报告集中抽检和整改;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科研开发项目资金违规支出等问题,共处理29人,并在全系统通报。深入剖析案件根源,进一步明确科技开发、外协合同和地震安评资质挂证等方面问题的整改方向。二是更实更细更超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推动农村地震安全建设纳入中央农村工作总体部署,推进抗震农居建设,全国已建成抗震农居950多万户,惠及4000多万人。印发《关于加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参与12个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和13项国家重大工程抗震设计专项审查,审定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5216项。依靠科技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正式立项,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立项评估主体工作,开通自动地震速报“直通车”,通过网站、微博、短信、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社会实时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岷县漳县地震实现2分钟内自动速报。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平安中国”防灾宣传系列公益活动,努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中国气象局内强管理外强服务推进整改。一是以制度刚性执行规范花钱行为。加大预算改革力度,与各单位签订预算管理责任书;加强对科技服务收支“两条线”的规范管理,加大业务科研经费审查力度;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叫停;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管。二是动真格转文风改会风。2013年局发文数量同比减少22.1%。原计划召开的全国推进气象现代化会议改为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第五期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由10天压缩为4天,并套开全国气象科技和人才工作会议。压减2014年度全国气象局长会参会人数,会议地点选在气象部门内部宾馆。三是推动气象工作更好服务民生和发展。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及信息发布,2013年共启动应急响应22次、累计172天;联合国土资源部门成功预警预报1757次地质灾害,避免大量人员伤亡;全国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11.75万次,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过去5年平均数减少20%。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等多项重大工程气象保障。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聚焦问题开门整改。集中开展整治文山会海和检查评比泛滥、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3项专项整治,会议、发文和简报数量同比减少28%、45%、50%,减少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6个,清退违规使用公车7辆。局班子成员、机关各部门负责人3天内全部腾退超标办公用房。修订局工作规则、会议管理办法、机关食堂公务接待用餐管理办法、精简公文管理规定等制度,提升机关管理规范化水平。针对反映测绘地理信息成果使用不便问题,大力加强“天地图”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针对反映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不够问题,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实现资源三号卫星与天绘卫星、资源一号02C卫星等国产遥感卫星的信息共享交换,提高地理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开门整改,局主要负责同志通过个人微博面向社会征集整改意见,班子成员深入群众广泛听意见;由一线职工、基层群众、青年干部、党外人士代表组成群众监督联系组,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实时监督整改成效。 中国地质调查局放管结合更好服务科研、服务社会。一是为科研松绑,向基层放权,解决管理层级臃肿、效率不高的问题。把不该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放下去,把顶层设计、宏观部署、协调监管搞起来。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流程,形成局——管理单位——承担单位三级体系,补充566名专家进入专家数据库,把项目管理由“机关说了算”转变为“专家说了算”,切实构建“管理搭台、业务唱戏”的工作制度。借助政府、社会力量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建立监理制试点,形成对项目成果质量、业务进展严格监管的制度化约束。制定事务公开指导意见,细化事务公开目录,让重大事项、项目管理、干部人事、财务装备等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大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解决服务不主动、不到位问题。以社会化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主体、各省区市馆藏机构共同参与的地质调查资料信息服务体系,向社会及民众提供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在确保涉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发布覆盖全国范围的地质图,为社会提供范围广、时效新、使用易的地质调查信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