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制定村(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工作指导意见 四川省攀枝花市为确保村(社区)教育实践活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村(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召开动员大会前的准备工作提出要求。现摘要如下。 一、集中整顿后进村(社区)班子,做到“不调整不开会” 对存在下列问题之一的,认定为后进村(社区)班子。 1.村(社区)班子“庸、懒、散”问题严重,服务群众工作不到位,村(居)民普遍不满意。 2.村(社区)干部“独、私、贪”问题严重,干部不团结、矛盾大,严重影响村(社区)日常工作。 3.村(社区)书记、主任配备不到位,严重影响村(社区)日常工作。 4.近两年来村(社区)班子成员有重大违纪违法行为。 5.近一年来出现严重群体性事件。 坚持“一村(社区)一策”,调整后进村(社区)班子,落实帮扶措施。整顿工作在3月15日前完成。 二、全覆盖培训村(社区)干部,做到“不懂政策不开会” 市、县(区)、乡镇(街道)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全员培训,讲清楚中央和省委、市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村(社区)活动的目标任务、环节步骤,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社区)班子及成员参加活动的具体要求。 1.市组织示范培训。主要培训新任村(社区)书记、主任,党建示范村(社区)、发展重点村、旅游新村的书记、主任。 2.县(区)组织重点培训。未参加市示范培训的村(社区)书记、主任,纳入县(区)重点培训对象,进行不少于20学时的培训。有条件的县(区),可根据不同类型村(社区)的特点,分门别类组织开展培训。 3.乡镇(街道)组织轮训。普遍培训村(社区)干部、小组长。对交通不便、地方偏远的少数民族村,采取办小班、编写民族语言教材等方式进村培训。 三、开展“双找”活动,做到“不清底数不开会” 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抓好党员摸底工作。 1.发公开信“面上找”。通过《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攀枝花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和各大网站发公开信,通告党员到所在村(社区)报到,领取学习资料。 2.电话、信函、走访“上门找”。采取通一次电话、发一条短信、托人通知、发信函、上门走访等方式通知党员参加活动。 3.发公函“委托找”。由县(区)或乡镇(街道)向村(社区)党员外出务工聚集的园区、企业、工地等发公函,委托相关单位帮助找到党员,反馈党员有关信息。 四、开展“大走访”活动,做到“不明问题不开会” 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干部分级走访群众。重点收集以下5个方面问题:村(社区)干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村(社区)党员带头、带领、带动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村(社区)资源、资产、资金的使用、管理、公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村(社区)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收集到的问题,逐条梳理汇总,找准本村(社区)和党员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2.建立村(社区)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和干部作风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落实整改措施。 3.群众对村(社区)资源、资产、资金问题反映强烈的,组织纪检、审计、财政、农口等部门对其近三年情况进行审查,并以群众大会、村务公开等方式“晒账”。查出问题的村(社区)班子或干部,及时处理并公布结果。 五、强化活动工作保障,做到“不具备条件不开会” 1.按照每村(社区)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在3月15日前,将村(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划拨到位。 2.集体经济“空壳村”或经费无法支撑活动开展的村(社区),乡镇(街道)调剂工作经费给予适当补助,保障村(社区)活动正常开展需要。 3.村(社区)活动场所缺失的,采取租赁、借用等方式解决。 4.对村(社区)远程教育站点设备、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修,维修损坏的设备,补充缺失的设备,保证村(社区)党员学习教育的需要。 六、组织村(居)民评议,做到“开不开会群众说了算” 每个村(社区)召开动员会前,要组织本村(社区)党员、村(居)民代表、辖区单位负责人,召开评议大会。会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讲清楚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讲清楚班子和党员的基本情况,讲清楚近三年班子的主要工作,讲清楚查找的突出问题和解决措施;并就村(社区)班子强不强,资源、资产、资金账目清不清,突出问题找得准不准,解决问题的措施实不实,活动宣传广不广等5项内容进行评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