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单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改进科研人才项目评审工作 科技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北京市等12家单位,针对广大科研人员反映的科研和人才项目评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联合开展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评”总体布局进一步完善。各单位共梳理评审项目283项,取消35项,合并净减少35项,下放10项,调整后评审项目为203项,总体精简了28%。 一是将内容相近、定位重复的评审项目予以合并。教育部将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评审合并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计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项目合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会主任基金和科学部主任基金与管理学部应急研究项目、重大非共识项目合并为应急管理项目。 二是将适于地方或下级机构承担的评审项目予以下放。教育部将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下放省级部门;中科院将院长奖学金等与研究生评价奖励相关的项目下放;北京市将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与高校教育发展、研究生培养相关的项目下放。 三是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或没有实际支持、失去激励功能的评审项目予以取消。中央组织部取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评审工作;科技部取消3项科研基地评估专家评审环节;自然科学基金会取消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国际(地区)非组织间交流项目、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专项基金;北京市取消各部门自行设置的评审事项。 “三评”评审机制进一步得到规范。各单位坚持立行立改,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评审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是相对集中评审时间。初步确定每年4—6月和8—10月为集中评审时段,各单位公开评审时间表,减少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科研人员,解决部分科研人员常年疲于参与评审的问题。在条件成熟时,共同倡议建立“无评审月(季)”。 二是丰富评审形式。采用网络、视频、通讯评审等方式减少会评。中央组织部提出“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将逐步实行网络评审和匿名通讯评审;教育部提出综合运用网络评审、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建立信息查询平台,提供进度查询及咨询服务;科技部提出各类科技计划进一步普及网络视频评审,为科研人员节省时间和差旅费用。 三是合理延长评审周期。中央组织部提出将“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同时部署、统一安排,由一年两次评审改为一年一次;中央宣传部提出将国家社科基金由每年6次评审会精简为1次;教育部提出对科技活动人员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对青年科技人员聘期评价、创新团队和平台基地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根据绩效情况可减少、减免评价;科技部提出将改革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办法,每年减少参评专家人次2/3以上。 四是优化评审流程。中科院、工程院提出改革院士增选工作,优化候选人推荐渠道,简化院士增选工作程序,与国际接轨改进院士终选办法等;北京市建议探索建立部门和地方联合评审或评审结果互认机制,避免层层评审。 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科技部、财政部会同14家单位开展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调研工作,形成《关于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针对目前各部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过多过散、存在重复交叉的问题,提出今后新设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程序。在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方面,一是固定项目指南发布时间,明确申报受理时限,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安排项目申报时间;二是规范项目立项工作,简化流程,压缩评审时间;三是减少会议答辩评审,大力推行网络评审和视频答辩评审,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在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要求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将科研项目和资金相关信息尽可能公开,接受监督;二是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实现科技资源的持续积累、完整保存和开放共享;三是改进专家遴选机制,实行评审评估专家轮换和调整机制,扩大一线专家和海外专家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