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群众就是我们植根的土地。接地气就是要深入最基层、融入老百姓。只有贴地行走、广接地气,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我们的思维才有灵气、决策才有底气、发展才有士气。 接地气,才能聚人气。群众在党员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接地气,首先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这既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执政感情的问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接地气是了解基层呼声的基本途径,领导干部只要“常回家看看”,说农家话,干农家活,就能真切倾听到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真实感受到老百姓最现实的需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问需于民目的是为民谋利。解决事关群众生活的切身利益问题,是我们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最有效的办法。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民生八字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快、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做到了这一点,何愁百姓“心不平、气不顺”。沉下了身子,接到了地气,掌握了实情,办好了实事,取得了实效,群众打心眼里高兴,和气就会不断升腾,人气就会越涨越高。 接地气,就能增底气。当前各项改革正步入攻坚期、深水区,我们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受到的挑战更为严峻,唯有“上联天气、下接地气”,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汲取群众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豪情底气。接了地气,就会有敢干事的勇气。 接地气,方能扬正气。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有一句名言,“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匡正祛邪、激浊扬清是传统文化中的从政之德,服务人民、植根人民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力量之源。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好不好,群众最知晓。只要将党员干部放在人民群众的地气中熏陶熏陶,是“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还是“一口官腔、一副官架”,高下立判。“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深入基层,广接地气,关键要做到把群众的要求作为正行为的镜子、正衣冠的标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准则好好打扫身上不实、浮夸、教条、形式和奢靡的“灰尘”,虚心向群众请教,真心为群众办事。这样接地气,才能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礼、境界得到提高,才能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带动整个社会清风扑面、正气长存。 (作者为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