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讲话精神的思考 1月2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习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直截了当地指明了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和任务,注重解决问题,紧贴基层实际,是各级党组织下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和现象的发生?就是要着力在载体建设上下功夫。随着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降低了,干部怕见群众、脱离群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基层干部没事干、不会干的问题也就相应地暴露出来了,成为我们新时期必须面对和破解的课题。在这一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十分必要和紧迫,但更应该重视载体建设,通过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载体,让基层干部工作有方向、联系有渠道、服务有平台,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加快发展和致富的道路上同舟共济、携手并进。 针对这一课题,十八大召开之后,龙江县就致力于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和实践,通过广泛深入调研,集中干部群众智慧,总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1+3”群众工作法,即:构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平台——群众之家,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机制——民情下访、民事代理和民生在线,转变了干部作风,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干部素质和能力,开创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一、立足群众理念,成立“群众之家”,摆正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处在极其深刻的转型变革之中,体现在干部身上,有的党员干部对党的宗旨的坚持淡化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淡薄了,真心实意地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的事情减少了,脱离群众的危险突出了。甚至有的干部发生了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看不起群众,怕接触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有的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有的与民争利,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在阵营上推开了群众。 在这个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中央看到了问题所在,为了解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及时启动了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党员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明确“依靠谁”;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弄懂“为了谁”。正如习总书记一贯强调的:“我们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实践这个群众观,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群众观念树立了,那么怎样体现这一观念,或者说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载体去增强和落实群众观念。实践中,龙江县通过建设“群众之家”来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使群众有归属感,进而加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设群众之家,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执政理念的变化。通过整合最优质的办公资源、最高效的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群众,从而彻底转变部分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的衙门形象,转变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按照“群众即是家人”的理念,本着因地制宜、节俭支出、方便群众的原则,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群众之家”,并科学设置休息区、办公区和活动区,构建了群众之家、服务窗口、政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服务群众工作新格局,实现了基层公共资源向群众的有效开放。 针对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好的办公资源让位给群众,定期组织开展活动。以景星镇为例,在“群众之家”中组建了诗词、书画、摄影等9业余文化团体,打造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平台;再以龙江镇龙东村为例,在“农民之家”建设了农民大舞台、农民书屋等活动场所,每天定时向群众开放,使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基层的具体做法丰富了“群众之家”的内涵,群众与干部的距离近了,破除了基层组织的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一些矛盾自然地得到了化解,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群众之家”建设以来,群众的反映是:环境变好了,有沙发坐了,有热茶喝了,还有干部提供高效服务;办事方便了,以前办事找不到门,“东屋西屋找、楼上楼下跑”,现在实行一站式接待、阳光化办公、代理式服务,一件事不用跑第二趟;干部变体贴了,学会了微笑服务,主动为群众端茶递水,问寒问暖,服务态度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消除了干群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通过建设“群众之家”,对全体干部进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再教育,在思想深处扎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之根,重铸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永葆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立足联系群众,实行“民情下访”,畅通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态度真诚,加强引导,讲究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干群关系不和谐,责任不在群众,而在于干部。在群众家门口搞活动,就必须坚持与群众见面,经常与群众交流。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扎下根子,下基层、结穷亲、接地气,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才能顺利推进我们的事业。 实践中,龙江县坚持教育在基层、实践在基层的原则,深入开展“民情下访”活动,把县乡村三级干部动员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解难题”、“连民心”、“转作风”、“问民计”。在解难题上,实行县直部门包乡镇,县乡村三级干部包屯包点联户,每名干部要长期包保1个自然屯、包这个自然屯的民事代理代办点,联系这个自然屯的所有农户,还要重点联系3—5户群众。在下访过程中,建立了问题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反馈工作流程,对群众问题能就地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就地解决的逐级反馈,最难的事由县委负责解决,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群众工作,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在连民心上,各级干部带着责任深入基层、带着感情深入群众,县直部门干部每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0天,乡镇干部不少于30天,村级和社区干部不少于50天,使干部群众长时间面对面接触、心贴心沟通,进一步密切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在转作风上,探索建立了民情日记、民情档案和民情联系卡等项工作制度,把包屯干部的信息在村屯进行公示,把联系方式交给群众,使干部群众建立紧密联系,确保问题能够查出来、找得准、解决好,实现感情连到家、意见听到家、问题寻到家、信息送到家、工作做到家、实事办到家。通过民情下访,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作风也得到了转变。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下基层不等于深入基层,见群众不等于深入群众,有问题不解决不等于深入人心。在问民计上,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向群众问计、向群众学艺,进一步拓展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增长了才干,学会了解决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 通过民情下访,乡村党组织建立了民情档案,全县共有4200名党员干部与13450户群众结成包扶对子,深入基层27.5万人次,现场办公4000多次,解决实际问题2.7万件,建立各类合作社800多个,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通过让群众把关,解决了个别群众开轿车、住楼房却享受低保问题,全县共清理不合格低保人员1100多人,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三、立足服务群众,实施“民事代理”,打造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群众水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是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群众办事不方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打通,群众还有很大意见,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而“民事代理”就是从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入手,前移服务窗口,变群众被动找政府提供服务为政府主动下去提供服务,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能代办的民政救济、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惠农补助、土地流转等90项服务纳入代办范围,无论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还是投资兴业、合作经营的大事,全部实行村民委托、全程代理、无偿服务,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办事不出屯。 在具体运行上,龙江县在自然屯和居民小组设立代理代办点,由村干部、屯长或党员担任受理员;在“居民之家”、“农民之家”和“农工之家”建立代理代办站,选拔各类能人担任专职代办员,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兼任代办员;在乡镇“群众之家”建立民事代理代办中心,村代办员在每周两天的集中办公日统一到乡镇办理;需要县直部门办理的,由乡镇代办员及时到县“群众之家”办理。同时,公开代办员姓名、电话号码和代办内容,制作发放“民情联系卡”,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地服务。 通过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代办机制,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不会服务、不愿服务的问题,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避免了群众办事过程中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净化了社会风气,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截止目前,代理代办事项4.8万件,为群众节省交通、食宿、隐形支出等费用1200余万元。 四、立足简政放权,建立“民生在线”,构建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 实施简政放权、建立民生在线,是党和政府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党风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可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创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群众参与渠道、问政于民的有效途径。 实施简政放权、推行民生在线,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坚持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将行政权力全部网上公开,依靠群众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必须深化简政放权,实施网上审批和远程服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必须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纳入其中,有效解决群众关注的行政权力运行规范和公开透明问题,拉近党和群众的关系,取得群众信任。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透明度,更加快捷高效地为群众提供服务,龙江县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搭建了“民生在线”网络平台,探索推进阳光政务、网上办公和远程服务,财政投入90多万元,研发了网上办公软件,建立了网上申请代办、咨询服务、行政审批、在线交流等服务机制,把服务平台延伸到了群众身边。在具体运行上,将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办事流程和办结时限等内容在网上公示,在方便群众查询的同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增加了公务活动透明度,促进了阳光政务;将“民生在线”作为“民事代理”的有益补充,乡镇“群众之家”或个人利用“民生在线”可以在线申报审批事项,县乡“群众之家”相关业务窗口依据业务审批工作流程,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办结,实现外网申报、内网审批,为群众提供远程服务,减少了办事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使“民生在线”发挥最大作用,龙江县积极开展简政放权工作,将该下放的权限一步下放到位,同时在办理程序、审批环节、办事时限上都做了明确要求,全县共减少办事要件68件,精简办事环节143项,缩短办结时限140项,下放权力6项。 五、立足推进落实,构建长效机制,确保“1+3”群众工作法真正落地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中央的规定动作,也要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好自选动作。“1+3”群众工作法就是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是龙江县各级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只有跟踪问效加上追踪问责才能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领导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按照中央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和部署,龙江县建立了责任追究、督察暗访制度,构建了组工干部定点联系和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突出领导干部带头,以有效的考评奖惩,凝聚强大的推进合力。县委成立暗访组,不定期深入乡镇村屯明察暗访,使广大群众看到了县委、县政府推进“1+3”群众工作法的态度和决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好评。把基层党组织活动和代办员补贴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县财政都要下拨1000多万元,让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有底气,服务群众有动力。创新干部考评机制,通过让群众评价包屯干部和代办员,让乡镇工作人员评价县直部门,群众满意率达不到80%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乡镇党委书记群众满意率达不到90%一律调离乡镇,乡镇长达不到90%以上不能列为党委书记推荐人选,真正赋予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话语权,促使干部眼睛向下、重心向下、服务向下。设立书记信箱和监督电话,让各级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制定了公开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项制度,推进“1+3”群众工作法深入落实。 通过一级领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强力推进“1+3”群众工作法,并将其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各个环节,使全县党员干部在党性上、精神上和灵魂上有了触动,在思想上、观念上和作风上有了转变,在服务上、能力上和业绩上有了提高,全县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已经证明,实施“1+3”群众工作法,是顺应时代要求、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执政能力、服务基层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之举,是转变党在农村的执政方式、创新农村工作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有效转变了干部作风、提升了服务能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的服务力、凝聚力和执政力,而且优化了龙江县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干群和谐。如今,干群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鱼水关系,党和政府的阳光形象正在逐步树立。 (作者为黑龙江省龙江县委书记王兆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