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去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刚刚开始,习近平同志就赶往西柏坡,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太行山下、滹沱河畔,西柏坡村见证了人民共和国的横空出世。毛泽东同志1949年离开西柏坡时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我们党一直以“赶考”的担当精神,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如果说西柏坡是夺取全国胜利的起点,那么西柏坡精神则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 30多年后的1984年8月,革命战争年代曾两次到过西柏坡的邓小平同志写下“西柏坡纪念馆”六个大字。40多年后的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西柏坡强调:“现在,西方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我们是要警惕的,但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要演变自己。”50多年后的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到西柏坡,针对精神懈怠的风险,重提“两个务必”,要求坚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60多年后,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重温创业艰辛,重申“两个务必”的精神,重提群众路线、重叙鱼水情谊,并表达出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清醒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的语境下,其思考深刻、其意义深远。 方此之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无异于是一场新的考试。如何过关?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的讲话掷地有声:“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这就要求各级干部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让坏作风无处藏身,让好作风蔚然成风,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合力。 这就要求具备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这种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担当精神”的论述一以贯之、一脉相承,这就是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是突破思想观念障碍的志气,是敢于迎接挑战、开拓创新的锐气。 从西柏坡“寻根”,到吹响“改革的集结号”,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没有变,敢于应对风险挑战的忧患意识没有变,“考试”过关的历史担当没有变。这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也是改革取得胜利的精神保证。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