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圆满落幕,中国航天不仅以“东道主”身份组织了一场成功的全球航天奥林匹克盛会,同时也向技术同行发出了“更强的声音”,向商业合作伙伴们展现了“更开放的姿态”。 技术发展:声音更加响亮 本届大会伊始,中国就释放出“未来将更加开放,携手国际同行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积极信号,引起国际航天界关注和热议。 在大会第一天的航天局长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马兴瑞表示,中国已经具备独立自主建设运营空间站的能力,为更好地利用空间站,中国将向国际开放,包括为其他国家培养航天员和为其他国家提供空间科学实验等。 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型号总师杨宏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中国在圆满完成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后,让世界刮目相看,也宣告中国在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中有了稳定的一席之地和更大的话语权。” 刚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杨宏提交的论文《关于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载荷接口方案的研究》,在大会上被列为口头陈述“对象”,这也证明了中国已经在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张开臂膀”欢迎国际同行作着积极准备。 对此,国际同行的反应如何?“有一些国家立即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希望在我国空间站上应用一些技术,所以很关心我们空间站的技术指标、接口、飞行轨道等。”杨宏说,虽然合作还处在初步阶段,但这显现了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信心与实力。 虽然没有在大会上作报告发言,但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的身影也出现在北斗亮点报告会上。他笑称“英语不过关”,但还是不想错过这么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本届大会,让谢军感慨中国航天进步不小,“中国航天人可以与国际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学习了解国际航天的发展趋势、动态,以及在一些前沿领域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中国北斗”被列入亮点报告,但总体上看,目前国际航天界对美国GPS系统的“兴趣”还是更多一点。对此,谢军指出:“首先还是自己要把‘北斗’用好。” 谢军介绍,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除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等高关注领域,“中国航天在前沿探索领域也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声音”。五院副院长李明在空间太阳能全体会议结束后如是说。 早在1992年就参与空间太阳能前沿探索研究的李明介绍,面对能源并不充裕的现实国情,集团公司担起重任,积极推进空间太阳能的相关研发工作,目前,五院正在研究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组装、姿态控制等工作。 据悉,集团公司的相关研究项目已在去年正式得到国家国防科工局的经费支持,并在努力推动“发展空间太阳能”成为下一个国家重大专项。 商业合作:姿态更加开放 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一场题为“如何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全球网络论坛吸引了“八方来客”,各国人士已嗅到与中国航天“做生意”的无限商机,“未来的世界,不与中国做生意还真不行。”一位德国的参会代表打趣道。 中国航天也在本届大会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前景非常广阔,未来5年内,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对产品的需求、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将更加苛刻。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谈及国际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展,新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坦言。 另据了解,大会期间,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共同签订了《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一期工程协议》。该协议的签订将促进中巴两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入合作,加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化进程。 在展览会上,集团公司展区的圆形地球模型前,可以看到我国已经发射的多颗陆地观测卫星模拟图以及在国内外建的多个地面接收站,很多参观的专家学者表示出浓厚兴趣。 这些展品都来自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2007年,我国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组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自2007年起在机制内承担紧急事务官(ECO)国际值班以及空间资源机构等职责,六年来,我国正式执行30个时间段的ECO国际值班,响应与处理国际重大自然灾害请求28次,为世界范围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援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中国航天在国际市场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此次宇航大会的采访中,受访者们都毫不避讳地谈到了摆在航天国际合作面前的障碍。 除了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定海神针”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客户的选择。“目前,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价格、交付周期上与国际一流宇航企业的水平还存在差距,这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长城公司一位业务主管表示,“延长服务链是一条好路子”。近年来,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提供发射服务和卫星在轨交付业务的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条龙服务。 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副部长梁宗闯坦言,此次参加大会的感受便是“国外有些宇航公司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更快、更扎实,我们距离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他认为,要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中国航天必须转变观念,在战略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下,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陈立 崔恩慧 杨蕾)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