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景扫描 > 正文
中国成宇航大会主角 多方盼与中国空间站合作
发布时间:2013-09-27    信息来源:凤凰网

  有着“宇航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9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包括各航天大国宇航局掌门人、西方知名航天专家在内的数千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俄一直是航天舞台上的两大主角。但近年来,不仅中国异
军突起,欧洲、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纷纷实施航天发展战略。在本次会议上,印度就公布了最新的火星探测计划。分析人士指出,重返月球、登陆火星计划更成为各大国未来角逐的重点。不过,只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合作,人类的宇宙探索能力才会更强。

  中国成为宇航大会主角

  人类对地球以外的世界知道多少?仰望星空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离开大气层
我们能够走多远?23日,对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在北京聚首。为期5天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让来自世界各地的3500多名航天精英齐聚一堂,其中包括人类第二个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成员巴茨·奥尔德林、执行美国航天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桑德拉·马格努斯等。本届国际宇航大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了开幕式,他在致辞中回顾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中国愿意加强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让太空开发成果造福全人类。

  国际宇航大会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是时隔17年后这一盛会再次在中国举办。在
过去的17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中国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系统两个方面继美俄之后稳坐第三把交椅。应用卫星如通讯卫星、导航卫星及对地观测卫星等空间基础设施方面已基本配套,其中气象卫星已进入业务化阶段,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经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71项航天合作协定,为多个国家提供了卫星数据资源等服务。

  如今,航天活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航天未来
将如何发展,如何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利用空间技术造福人类,成为本次大会的主题。美国航天专家瑞恩费斯认为,从月球探测、载人航天到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所走的每一步都非常稳健。在航天领域的某些方面,中国的技术还领先于美国,比如对接技术就是如此。他假设,如果中国向国际空间站提出正式的提议,将神舟作为国际空间站的备份,而美国说“不”,那么其他国家会觉得“很奇怪”。还有美国的航天专家提出,航天发展的商业化操作使中美间的合作可能性提升。商业化合作会使得昂贵的航天业更有效、更经济,国际空间站就是很好的例子。国际空间站2020年到期,而那时中国空间站刚好建成,中美俄在空间站方面的合作届时会有更多机会。

  月球与火星成角逐焦点

  有分析指出,长久以来大国把夺取空间优势作为航天领域的首要任务,谁能有
效地利用太空,谁将享受到更大的繁荣和安全。因此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先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与苏联进行“太空竞赛”。90年代初,前苏联垮台,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为了探索太空、繁荣经济和加强安全,美国一直追求健全和高效的空间能力。2006年,前总统小布什签署了新《国家太空政策》,显示美国力求独霸外层空间的意图。不过,如今航天技术日渐成熟,已不再是美俄两个大国的专利。当前,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等都在实施一系列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计划;韩国、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也都加大投入,试图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产业。

  丰富的太空资源是各航天大国进行太空探索的动力。特别是在地球资源越来越
枯竭的今天,月球以及其他星球已经成为航天大国的追逐目标。中国将在今年年底发射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放出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进行巡视探测和采样,最终实现月球探测绕、落、回的三大任务。宇航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许达哲说:“人类20年没有进行在轨飞行器着落月球表面的飞行试验,中国开展这项工作是深空探测的一个敲门砖。中国也计划开展火星探测。”

  据悉,月球储有地球上少有的氦3约100万至500万吨。氦3是无污染的核聚变反
应堆的理想燃料,若将其运回地球,可供人类使用数万年;月球上无大气阻挡,能高效率利用太阳能发电,并通过微波传输到地球,供人类使用;月球还含有6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价值。

  太空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美国正准备要重返月球,建立月球永久基地
;到2025年美国还要完成火星探测计划;此外,2025年之前,送人到达小行星也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任务清单上。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伸向浩瀚无垠的太空。俄国航天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本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各国都透露了不少未来航天计划,但分析人士称,一国
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航天尖端技术,因而在这个拼技术的行业,合作求解往往是必然选择。在此次大会上,各方不断强调对中国参与未来国际航天合作充满期待。据悉,本场会议的召开地点曾由原定可容纳600人的会场改至可容纳3000余人的会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会议受到高度关注,也证明了世界对中国航天的肯定与期望。(林新 李蔚)

  

【关闭】【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