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讨论 > 正文
“航天医学与大众健康”全球网络论坛首度召开
发布时间:2013-09-26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随着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医学越来越引发国际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国航天医学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航天医学将何去何从?9月25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共同举办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全球网络论坛(GNF)特别论坛,首次以“航天医学与大众健康”为专题,以服务贡献于人类健康为目标,讨论、酝酿推动大型国际合作的开展。众多国内外航天医学领域专家、青年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分享观点。

  论坛邀请到了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洋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的多国航天员,以及包括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在内的四名“火星-500”实验任务志愿者等嘉宾。这些公众视野中的航天“明星脸”在论坛中畅谈了自己在特殊太空环境中的亲身体验。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和中国的四位专家随后作了特邀报告。

  美国航天医学专家杰弗里·萨顿在报告中充满信心地展望了航天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景。俄罗斯航天医学专家奥列格·奥尔洛夫伊戈列维奇介绍了俄罗斯如何通过研究太空飞行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采取对抗措施改进与完善航天员选拨与训练计划。而德国专家鲁伯特·格策则透露,针对地面与空间生理学及医学研究相结合的长期战略目标较少的现状,德国宇航局提出了“人与太空”的研究战略。

  作为当日论坛上唯一的女性报告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作了题为“航天医学与传统医学的融合”的压轴发言。她回顾了最近十年间我国科研人员在航天员太空飞行医学保障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李莹辉表示,到2020年左右,中国空间站有望具备航天员180天在轨长期驻留的能力,但我国在航天医学保障方面也面临着空间骨丢失、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失调等诸多挑战。 她认为,医学的融合和创新正在加速,航天医学实现了航天员和普通公众之间、理论和应用之间、空间和地面之间的融合,而国际航天医学合作将加速这种融合。

  李莹辉在现场向国际同行推介了她所在团队目前正在推动的“女娲计划”——一项有利于载人航天工程和大众保健的计划,并欢迎各国与中国进行项目合作。(崔恩慧)

  
【关闭】【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