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海内外各界对嫦娥三号任务给予广泛关注,国内外媒体纷纷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跟踪报道,高度评价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的完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大意义。 国内报道密集详尽 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负责嫦娥三号任务五大系统中探测器和运载火箭两大核心关键系统抓总研制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几乎被所有媒体竞相报道,“航天梦、中国梦”引来无数好评。据统计,在12月2日~12月15日期间,集团公司领导、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前期采访、单边连线和现场直播采访的达近百人次。 嫦娥三号发射前,各大权威媒体对此次发射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在嫦娥三号任务进入关键阶段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火箭、探测器试验队员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奋战数月之久。各系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是本年度继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后,受关注度最高的任务。它的成功,将极大地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除此之外,在嫦娥三号发射和落月这两个关键节点,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长时间的直播,并在演播厅里邀请专家回答网友提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新华网从11月起便开始对嫦娥三号探测器探访月球开始进行深入报道,通过《近65万网民力荐嫦娥月球车得名“玉兔”号》介绍巡视器命名始末,刊发《背景:探月工程大事记》全面回顾我国探月工程重大历史事件,《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成功落月 “玉兔号”踏上月球之旅》等几十篇专题报道,对集团公司执行的嫦娥三号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也发文《意外发现让月球再成焦点 智能技术助探月》、《肩负三大目标三类任务》、《嫦娥落月在即:要闯七道“坎”》、《探月日记:巡天观雨海 玉兔落虹湾》、《“玉兔”日记:40年后重返月球》、《嫦娥三号成功落月 中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地外天体》等大量报道对探月工程进行深入报道。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也从多个角度对嫦娥三号的研制及发射、绕月、落月进行了及时报道。《南方都市报》、《大公报》等媒体纷纷用头版文章及整版解读来报道嫦娥落月。在各大媒体的消息报道中,大量引述对集团公司相关专家的采访内容,深入详尽地阐述嫦娥三号在技术上所取得的新突破。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后,台湾地区TVBS、中天、东森等多家电视台在14日的第一时间,打出快讯字幕。“中央社”播发了“嫦娥三号登陆 玉兔探月将启”的消息。15日早晨又播发了“嫦娥登月玉兔巡视器抵月面”的报道。 《联合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图文并茂地突出了“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玉兔今晨探月”这一重大新闻。在“话题”版用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嫦娥三号“观天、测地、探月”任务。在“新闻眼”发表的“中国梦双赢”的评论说,登月成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涵之一”。 国外媒体争相报道 国外主流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对嫦娥三号任务进展进行了报道。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载文称,此次落月探测是“中国在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中迈出的又一步伐”。 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的网站登载文章指出,此次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迈出的最新一步。文章说,欧空局的荷兰科学家伯纳德·富万认为,中国已不仅是“正在兴起或上升的空间力量,其拥有的技术非常先进”。中国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激发了欧空局的合作意愿。 明年2月,欧空局的一个代表团将访华,寻求与中国空间科学机构开展合作,双方此前在卫星项目上已有过合作。 美联社报道称,航天计划是中国的骄傲,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这是降落到另一个世界的一次显著的技术挑战,”《简氏太空科技系统与工业总览》顾问编辑彼得·邦德表示,“尤其是像月球这样没有大气层的地方,你不能使用降落伞之类的东西,必须使用火箭发动机,还要保证精准的角度和正确的下降速度。”邦德认为,中国正在循序渐进、不慌不忙地提升实力,将各领域的成果结合起来使其航天工业现代化、高科技化。 “中国在了解如何让人类飞向太空,如何建立空间站……如何探索太阳系,特别是月球和火星。”邦德说,“中国已经取得良好的进步,我认为在接下来的10或20年,中国在太空探索上肯定会比肩俄罗斯和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他们。” 英国《独立报》的报道说,此次发射任务与中国近年来空间技术能力的提升十分契合。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的欧空局,密切关注此次任务实施过程。欧空局载人航天项目主管托马斯·瑞特说,无论是否进行载人航天探索,都需要国际合作,这种合作对参与各方都有益处。欧空局与中国的合作将继续深化。 俄罗斯国家通讯社称,嫦娥飞天标志着中国探月进入新阶段。俄塔社文章称,嫦娥三号的发射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进入第二阶段。中国探月的“三步走”分别是绕、落、回。 印度NDTV称,此次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对月球表面和自然资源进行探测。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空间探索计划的重要里程碑。太空计划的成功进行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于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