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专题首页
聚焦嫦娥
追踪嫦娥
论道嫦娥
国际探月
关于月球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嫦娥  >  评论 > 新华网:自主创新托举中国探月梦
新华网:自主创新托举中国探月梦
发布日期:2013-12-24     来源:新华网

“‘嫦娥’远在距地平均距离38万公里的月球上,我们仍可以通过‘天眼’随时掌握它的一举一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科研人员说。为了嫦娥奔月,中国新增了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和佳木斯66米、喀什35米两个深空测控站。

其中,核心技术100%自主研发、整机级国产化率100%的佳木斯站是中国首个深空测控站,也是亚洲口径最大、接收灵敏度最高、连续波发射功率最强和作用距离最远的天线。

“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宣告中国具备了独立进行地外天体探测的能力。中国不是第一个具备这一能力的国家,但我们每一步都立足自主创新,每一步走得扎扎实实。”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说。

嫦娥三号探测器奔月是1976年前苏联“月球24号”登月后第一个重返月球的探测器。中国人书写了人类探月的新历史。而在公元1076年一个明月高悬的秋夜,宋代大诗人苏轼把酒问青天时,一定不会想到937年后,中华民族把登月梦想变成了现实。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在43年前曾和战友一起把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如今年逾八旬的他又见证了“嫦娥”登月。他说:“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这是一个崇尚独立自主的民族用智慧和无畏叩问天宇的新高度!”

“中国愿意国际合作,但高科技不会白给,只能立足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确,美国早已把人送上了月球。如果因为别人走得很远我们就不走了,那我们的航天、深空事业只能瞅着别人干,中国人就没有作为。”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七大创新: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研制中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研制建设了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此次嫦娥三号着陆的虹湾区,其他国家还没有去勘察过。美国和前苏联月球探测到的较多的地方是月球赤道附近,高纬度地区不多。“可以说,虹湾是月球研究的空白。我们希望了解那里的知识。比如,有什么石头,什么成分,怎么起源的。”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这次嫦娥三号落月的最大特点是自主避障。着陆点本身比较平坦,但右前方十多米就是一个直径20米、深度2至3米的大坑。嫦娥三号成功自主避障,巧妙地把它绕开了。

“嫦娥三号着陆过程中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激光测距和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激光技术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说。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技术和产品都是新研的。

软着陆之后,“嫦娥”与“玉兔”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月球昼夜温差极大,月夜低温可达零下180摄氏度。16日开始,月球车迎来月昼高温考验,进入“午休”模式。月球车上太阳光直射部分高达100摄氏度,而背光的阴影部分低至零下。

好在科研人员为它们设计了高科技的“被子”“炉子”“空调”。“被子”指多层隔热组件,外部寒冷时里面热量不能往外漏。“炉子”指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使用的同位素热源。“空调”指散热面设计。

经过观察和对各类遥测参数的判断,月球车状态正常稳定。为争取更多科学探测时间和机会,中国科学家决定让月球车提前结束“午休”,继续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正挑战人类月球科学探测历史上的几项“第一次”——

月基光学望远镜首次把“天文台”架到月球上,对各种天文变源的亮度变化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科学家们形象称之为“巡天”。极紫外相机对地球赤道附近等离子体层进行全方位极紫外观测,获取三维图像。有观点认为,地球上一些自然灾害与地球等离子体层有关。此外,“玉兔”号月球车“腹部”的测月雷达,在巡视路线上探测月面下30米深土壤层的结构和100米深的次表层结构。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还将在月面继续探测。“嫦娥”与“玉兔”在月宫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按照中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嫦娥五号预计2017年前后发射,使命是从月球取样返回。

回望2013,中国在神十、蛟龙和嫦娥等上天入海高科技领域的突破引起了广泛关注。此间舆论认为,如果没有中国长期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正在实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成就不可能取得。作为世界性科技革命的追赶者,中国是实行自主创新政策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

11月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计划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届时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60%。(余晓洁)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