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专题首页
聚焦嫦娥
追踪嫦娥
论道嫦娥
国际探月
关于月球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道嫦娥  >  专家解读 > 航天专家做客中国航天网谈嫦娥落月
航天专家做客中国航天网谈嫦娥落月
发布日期:2013-12-02     来源:中国航天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关注中国航天网的“蓝沙发”系列访谈之“嫦娥三号”任务直播访谈。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韩峰,另外一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专家杜颖。今天他们将为我们回答关于“嫦娥三号”任务的一些问题。两位嘉宾你们好,我国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了“嫦娥二号”,时隔三年再次发射月球探测器,这次任务和上一次相比,有哪些特点?要实现哪些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目标?请为我们和网友们介绍一下。 [2013-12-02 10:02:39]

访谈嘉宾 杜颖

杜颖:“嫦娥二号”实际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先期验证软着陆的一部分关键技术来降低工程风险,积累工程经验。它是一个月球环绕卫星,主要是进行绕月探测。“嫦娥三号”是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也就是俗称的月球车组成的。它要软着陆到月面并进行区域巡视探测,所以任务方式是不一样的。和我们以前传统的环绕探测器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需要适应一系列的新环境,比如说它在月面工作,要从零下180度到零上120度左右,月面温度的变化,月尘、月壤、月面的地形地貌,另外还有月球的六分之一的重力环境,这是都是以往的卫星不能够经历的。还有就是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们全新研制一个的平台,所有的科学探测的有效载荷也都是新的。这也是我们国家首次在地外天体表面工作的一个探测器,这个是以往的探测器也是没有的。它的新技术比较多,技术跨度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器在我们的研制过程中如何对设计进行地面实验,这个实验难度也比较大,这个是“嫦娥三号”相比传统卫星的一些特点。“嫦娥三号”工作目标有三个,一个是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探测器、深空站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有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为后续工程服务。“嫦娥三号”任务的科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月球形貌与低质构造调查;二是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三是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与月基天文观测。 [2013-12-02 10:07:59]

主持人:今天凌晨1点30分“嫦娥三号”已经成功发射了,我们都知道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是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请韩老师帮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改进型火箭有什么特点?和发射“嫦娥二号”的时候相比,任务的状态变化是不是有核心的突破? [2013-12-02 10:08:26]

韩峰:这次咱们发射“嫦娥三号”,用的是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它相对于“嫦娥二号”发射时采用的长三丙火箭,主要的一个状态变化是构型的变。长三丙火箭是一个芯极带两个助推器的火箭构型,而长三B改二型火箭它是一个芯极带四个助推器的火箭构型。同时,长征三号乙火箭也是咱们国内地球同步轨道发射能力中运载能力最大的一个火箭构型。 [2013-12-02 10:08:49]

主持人:大概发射能力有多少? [2013-12-02 10:10:34]

访谈嘉宾 韩峰

韩峰:这次发射“嫦娥三号”的火箭是改进增强型火箭,就是在基本型上加以改进或者增强,这次主要是增加了芯极和储仓的长度,使现在的标准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吨。除了构型上的变化以外,从技术层面来说,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主要突破了几个关键技术,实现了探测器对于轨道的要求。第一个就是控制系统使用了复合制导的导航技术,在正常的规范制导的过程中加入了导航修正,使火箭的入轨精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够满足“嫦娥三号”探测器高精度入轨的要求,为探测器在转移轨道中中途修正节省了很多燃料。第二个方面是特点也是亮点的变化,是多窗口发射技术的应用。“嫦娥二号”在发射的时候是每天只有一个发射窗口,如果当天发射不出去的话,只能进行推迟,对后续的发射和组织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嫦娥三号”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对整个过程的影响,系统有一个优化设计,通过弹道的组合和对于当天和发射月的地球和月球所在位置的特点,进行了重新的估算,在每天之内设计了两个发射窗口,都可以满足“嫦娥三号”直接对月的地月转移轨道的要求。这样的话,相当于对整个火箭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说在一天之内,如果是第一个窗口打不出去的话,在50分钟之内,必须能够有能力组织第二次的发射,相当于所有的配套的控制软件,包括所有的系统的状态和单机的状态,都要调整到当天的第二个窗口的发射状态,能够满足整个飞行过程中控制的要求。这也是火箭和探测器的一个很大的区别。火箭全程是一个自主控制方式,而探测器更多的采用的是地面辅助控制的方式,所以对于运载火箭来说,如果没有办法快速的修改飞行程序,也就没有办法实现全程自主控制的快速切换,这也是一个这次很大的一个技术创新。除此之外,我们根据“嫦娥三号”的结构与尺寸要求,对火箭的有效载荷支架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往发射卫星,因为尺寸相对比较小,所以不需要太高。这次因为探测器有着陆腿,所以我们将支架进行加高,加高之后也是重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实验,包括环境的实验,以满足卫星对我们整个火箭环境要素的要求。 [2013-12-02 10:14:58]

主持人:我还听说“嫦娥三号”重量也比原来加重了? [2013-12-02 10:16:00]

韩峰:因为“嫦娥二号”当时是一个巡月的过程,它的技术状态相对于“嫦娥一号”来说,主要的变化是更好的基于探测月表的成分,相对整个平台的话,改进不是特别大。而对于“嫦娥三号”来说,为了适应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要求,整个外形和系统都是重新研制的,结构重量比“嫦娥二号”重了1.3吨左右,拿咱们的以往的“嫦娥二号”发射的长三丙火箭的话,运载能力就不能够达到探测器的要求,就必须使用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才能达到要求。 [2013-12-02 10:16:12]

主持人:请您将特点给我们总结一下,一个是新的构型,还有一个是制导方式的变化? [2013-12-02 10:17:47]

韩峰:对,还有就是多窗口发射技术。 [2013-12-02 10:17:56]

主持人:这次发射还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在凌晨,这个发射窗口是怎么确定的? [2013-12-02 10:18:04]

杜颖:这个发射窗口的设计和着陆区光照条件、测控条件、能量最优及发射轨道的约束都有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最终确定了这个结果。 [2013-12-02 13:19:15]

主持人:这是为了让它月昼的时候到达月球? [2013-12-02 13:20:45]

杜颖:对,我们用术语来讲,是月昼的时候到达月球。月昼就是月亮上有太阳,就像我们的白天一样,月夜像晚上一样。如果没有阳光,探测器就没有办法工作,我们希望在白天可以直接干活。 [2013-12-02 13:20:55]

主持人:能有摄像机拍摄吗? [2013-12-02 13:21:04]

杜颖:落月过程现在应该有一个降落拍摄机。整个落月时间比较短,现在设计的应该是有一个降落相机在拍接近月面的过程。 [2013-12-02 13:21:33]

主持人:有媒体介绍说“嫦娥三号”任务需要攻克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多窗口、宽窄度准时发射”,这两个技术术语是什么意思? [2013-12-02 13:21:45]

韩峰:宽窄度指的是发射的窗口。拿以往的普通卫星来说,它的发射窗口一般都能够维持40到50分钟,甚至更长,最长能达到两个小时,这样给整个发射活动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因为整个发射活动需要五大系统协同完成,整个协调工作非常多。在地面发射阶段,如果窗口长度越长,对发射就越有利,能够更好地保障发射任务。对于“嫦娥三号”来说,由于入轨精度和轨道弹道的限制,多窗口发射有两个窗口,第一个有4分钟的时间,第二个只有1分钟的时间。这个其实相当于是打个比方,你以前在单位上班,八点半到九点半都算打卡正常,现在是八点半到八点三十五,必须打卡,五分钟之内打不上卡,就要迟到扣钱了,这个性质是一样的。对于运载火箭来说,需要将以往的适应于宽窗口的发射流程和发射状态有一个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一个重新的布局,将发射窗口的对口时间压缩到现有的4分钟和1分钟两个窗口的时间之内。其实基本上运载火箭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零窗口发射状态设计的,只要系统工作正常的话,我是要确保零窗口发射的,这样可以给探测器更好的争取到入轨点的速度位置,可以保证中途修正的修正量。 [2013-12-02 13:24:44]

主持人:这次只有“嫦娥三号”才有这个特点?之前都没有? [2013-12-02 13:24:52]

韩峰:正常一般的商业卫星和普通卫星一般不需要比较苛刻的条件的,因为它的入轨范围宽,入轨完成之后,卫星自身的适应能力是能适应很宽的条件范围的。而“嫦娥三号”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要求,运载火箭系统在尽最大的所能为探测系统服务,保障它的工作条件。因为现在是火箭和探测器是接力工作的,我打出去以后,探测器需要扩大自身的能力,会完成最后的变轨加速和最后落月的整个过程。如果我的这个精度打得更好,时间掌握得更准,中途燃料消耗更少的话,越有利用于保障最后的任务完成。 [2013-12-02 13:25:22]

主持人:这次“嫦娥三号”发射任务还有哪些难点?其中最大的难点是落月? [2013-12-02 13:25:40]

杜颖:落月是最大的难点,其中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落月着陆的减速,因为月球表面大气稀薄,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一直用减速的方法让它着陆。探测器需要靠自己的推进系统,减小工作速度,因为有推力,所以速度变化很大。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探测器的姿态进行一个比较精确的调整,保证探测器能够着陆在一定区域。为了保证着陆的过程可控,需要探测器的推力可以调整。所以这些都对推进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着陆段的自主导航的控制,月球软着陆动力下降过程时间比较短,速度变化很大,所以无法靠地面实施制导导航的控制,而是需要依靠探测器自身的系统利用基于对月测速、测距和地形识别的敏感器来进行自主制导导航的控制。落月的第三个难点,就是着陆冲击的一个缓冲。我们在着陆月面的时候,着陆器撞击月面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冲击载荷,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着陆缓冲系统,吸收着陆的冲击载荷,保证探测器在一定姿态范围内不翻倒、不陷落,并为探测器工作提供牢固的支撑,这三个是跟落月有关的技术难点。 [2013-12-02 13:31:39]

杜颖:另外实际上月面生存,也就是月球表面的热控保障也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月球表面光照条件变化比较大,昼夜变化比较大,从零下180度到零上120度,而且维持时间长,月昼有14天,月夜又有14天。在月昼的情况下,我们会面临着环境温度很高,热量怎么排散的问题;在没有太阳的月夜,我们在没有太阳能可以利用的情况下怎么保证探测器的工作环境温度,这都是比较难的问题。还有就是月面移动,这个也是一个难点,因为这个工作是我们第一次做。巡视器工作的月面有不同厚度的月壤,还有一些坑和石头,物理特性和月表地形跟巡视器的移动性能都是直接相关的。我们怎么来选择移动系统的构型参数,地面需要做什么实验才能充分验证正确性,来保证巡视器在月面的正常工作,这都是巡视器设计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月面巡视过程中的自主导航与遥操作控制。巡视探测任务要求巡视器能够在复杂月面环境中实现远距离行使,安全到达指定位置,并保障自身的安全和稳定工作。解决月面环境感知、障碍识别、局部路径规划及多轮运动协调控制是自主导航控制的难题。巡视器月面运行过程是一个器地交互、地面持续支持的过程,与以往航天器在轨测控工作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确定巡视器在轨运行措施模式,开发满足巡视任务的地面任务支持与遥操作系统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另外,在研制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各种的实验验证来验证我们设计的正确性。比如月面地形、月壤、光照、温度,以及六分之一重力等环境的模拟。 [2013-12-02 13:37:06]

主持人:月球上有月夜和月昼,那么月球车是在什么时候工作? [2013-12-02 13:37:11]

杜颖:在月昼工作。月夜的时候它会休眠,相当于睡了,然后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有一个月夜的休眠唤醒,有一套设计把设备开启,开始工作。月夜的时候,就把相关的设备关掉。 [2013-12-02 13:41:21]

主持人:除了月球探测器有很多难点之外,我们知道,保证任务的发射成功,火箭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了保证这次任务的完满成功,咱们火箭方面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013-12-02 13:41:31]

韩峰:主要是突破了多窗口发射技术,通过这个多窗口发射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在50分钟内快速的窗口的切换,适应多种的直接入轨的需求,这样的话,最有利的保证了整个工程总体的方面的要求。其次是充分挖掘现有运载火箭的潜力。因为我们知道,探测器之前是它的有效载荷是3750公斤,是最早的要求,当时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是直接满足这个运载能力和发射要求的。但是随着工程的不断的推进,在不同的研制阶段,系统有不同的状态整改。状态整改之后,探测器对于火箭系统要求是提升到3780公斤。虽然只有很少的30公斤的提升,但是对整个大系统来说,要满足要求的话,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很多的。于是火箭系统进行了相应的状态改进和挖潜的工作,尽可能的减少火箭现有的一些重要性相对性较低结构的重量,尽量降低运载火箭本身,尤其是三子级的自身重量,来为探测器提供更多的运载能力。 [2013-12-02 14:29:33]

主持人:减轻了这么多重量,同时又怎么能保证成功率呢? [2013-12-02 14:30:19]

韩峰:咱们知道平台系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一套惯性基准,它主要是以一个稳定的台体作为一个测量基准,实现咱们的各项导航制导工作。激光惯组的工作方式是有区别的,激光惯组是一个数学平台,不是一个物理平台,它跟箭体的工作方式是互联在一起的,通过我们对激光惯组里面信息的读取和解算,它最终实现的功能是跟平台系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激光惯组本身是属于轻量型的,具备更好的减重的适应能力。我们通过增加激光惯组导航修正功能,在原有的惯性导航精度基础上进一步保障它的全过程弹道修正,保证入轨精度。 [2013-12-02 14:32:18]

主持人:您刚才说把平台惯组换成激光惯组是吗? [2013-12-02 14:33:15]

韩峰:对,两台激光惯组。 [2013-12-02 14:33:16]

主持人:我们知道“嫦娥一号”花了13天才飞到月球,“嫦娥二号”花了112个小时,“嫦娥三号”大概多长时间到达月球?是不是选择和“嫦娥二号”一样的线路? [2013-12-02 14:39:50]

杜颖:是一样的,到达地月转移轨道。 [2013-12-02 14:39:56]

主持人:关键的节点。 [2013-12-02 14:39:58]

杜颖:近月之前,有两到三个修正。 [2013-12-02 14:40:00]

主持人:到了地面转移轨道,什么时候再进行? [2013-12-02 14:40:03]

杜颖:到了近月点的时候有一次近月制动。 [2013-12-02 14:40:05]

主持人:有数据表示,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仅有51%,为什么成功率这么低?为什么月球探测这么难? [2013-12-02 14:40:14]

杜颖:1958年以来,全世界共经历了两次月球探测高潮期。第一次探月高潮是1958年到1976年,以美国、苏联两国空间竞赛为标志,重在展示国家实力。第二次探月高潮是1990年之后,重在科学探测,探测器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全、寿命更长。第一次探月高潮成功率较低,美国大约百分之六十几,前苏联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第二次探月高潮到目前为止,仅有一次失败,成功率大大提高,显示出探月技术有了极大的跨越。说到月球探测的难点,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比如轨道设计和飞行控制。轨道设计复杂制约因素多,如地月相对运动、测控要求、运载货架发射、燃料携带量、月影分布、月食等。另外还有空间环境,空间高能粒子辐射环境,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热环境,月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月球探测距离比较远,有38万公里,我们要在这个距离给探测器发指令,探测器的状态参数要传到地面来,另外还有大量的科学探测和工程数据传到地面。所以在这个传输距离远的情况下,对地面和探测器的能力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另外还有软着陆过程的难点,月面生存的一些难点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2013-12-02 14:40:30]

主持人:对于运载火箭来说,进行月球探测有什么其他的特殊要求? [2013-12-02 14:40:33]

韩峰:对于运载火箭系统执行探月任务,最主要的就是要尽量保证两方面。一个是尽量保证探测器的入轨精度,因为入轨精度越高,探测器整个工程系统后续的工作越有利。因为燃料剩得越多,探测器在空中应变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力越强。另外一个方面,整个火箭系统需要提高自身的性能,来确保零窗口发射的要求。只有能够保障零窗口发射,才能真正意义的保证探测器的工程任务。打个比方,咱们现在说的第一个窗口是4分钟,如果在窗口后边打的话,对探测系统的影响就是完全是两种概念的,如果卡到窗口后面才能够发射的话,还要损失更多的燃料,这样的话,对于整个任务完成非常不利。整个火箭系统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性能可靠性,也是进行了多项改进。其中主要体现在提到的复合制导技术研制、多窗口发射技术研制、以及卫星载荷支架的研制之外,还有整个遥测系统的传输技术,同时还有一二三级发动机可靠性增长以及运载能力的提升六大专项的课题研制。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性,还增加了助推器的落月控制安全控制,采取了主动动画排放,降低整个三级箭体在轨上运行的风险。同时地面测控系统都进行了改进,以保障我们能够零窗口的发射。 [2013-12-02 14:42:13]

主持人:第二次探月高潮当中,很多国家都参与进来了,有欧洲的、日本的、印度的,能不能请老师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侧重点分别在什么地方? [2013-12-02 14:42:19]

杜颖:欧洲的Smart-1,是欧洲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特点是新技术实验验证与科学探测相结合,主要验证太阳能离子发动机技术、电推进的轨道设计、及轻小型化设备。科学探测包括三个方面:使用全色相机进行月球地形和表面结构研究,使用红外光谱仪研究月球表面矿物质分布和永久黑暗区域是否存在水冰,X光谱议月球形成原因研究。Smart-1于2003年9月发射,2004年11月到达月球,原计划在环月工作半年,在2006年9月受控撞月。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了月亮女神月球环绕探测器。月亮女神探测器由一个主探测器和二个子探测器组成,主探测器在100千米轨道上飞行,负责完成月表三维立体测绘,探测月表成分和矿物组成,月球电磁和高能粒子环境;一个子探测器作为中继星保证探测器与地面的通信;另一个子探测器负责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月球重力场,包括月球背面重力场的测量。2008年印度发射的月船一号带了一个月球撞击器,轨道器上携带NASA提供的mini-SAR和欧空局研制的相机,2008年11月8日进入月球轨道,完成月表形貌测量,绘制三维地形图,矿物资源探测。11月14日,探测器携带的29千克撞击器成功撞击月球,成功实施印度首次环月探测。2009年美国发射“月球勘察轨道器(LRO)”和“月球坑观察与遥感卫星(LCROSS)”对月球表面的形貌进行详细探测,形成高分辨率色三维图,对月球永久阴影区是否有水进行探测。LCROSS的半人马火箭和牧羊航天器先后撞击月球,探测月表深坑以及在月表下寻找水冰。各国的探测目标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每个任务都会对月球的地形地貌进行探测,形成月表三维图。另外就是对月球环境、月球资源、是否有水冰进行探测。月球探测的各项成果,为月球基地建设,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以及后续更远的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2013-12-02 14:42:34]

主持人:既然世界上已进行了这么多次的活动了,“嫦娥三号”的创新点在哪? [2013-12-02 14:42:39]

杜颖:“嫦娥三号”的创新点,首先是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这是我们第一个软着陆的平台。设计了高精度自主着陆制导导航与控制方案,并采用微波测距测速、激光测距、激光三维成像等技术,研制了软着陆导航敏感器,实现探测器相对月面距离和速度变化的高精度测量。在国内首次研制了高效率、大推力范围的无级变推力发动机,实现了自主软着陆的高精度控制。第二个创新是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首次研制月面巡视探测器也就是月球车,研制了巡视器连接解锁机构和转移机构,实现复杂着陆姿态和复杂月面地形情况下与着陆器的自主安全分离和转移。研制了轻小型化的导航和避障相机,完成月面环境的感知,行驶路径规划,完成月面多点就位科学探测。第三个方面是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针对月面环境未知、工作模式多样、高度依赖视觉图像、器地交互频繁、地面长时间持续支持的特殊要求,首次采取巡视器自主和地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月面巡视探测。第四个方面,我们建立了软着陆器和巡视器之间的通信链路,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表面器间通信。第五个方面,我们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首次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开展重要天体光变的长期连续监测和低银道带的巡天观测,首次在月面上利用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空间等离子体层实施大视域极紫外成像,从整体上探测太阳活动和地磁扰动对地球空间等离子层极紫外辐射的影响,研究等离子层在空间天气过程中的作用等等。第六个方面,首次在我国航天器上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热源和两相流体回路技术,实现了探测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月面生存。还有就是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情况了一系列先进实验方法。 [2013-12-02 15:28:34]

主持人:咱们国家这次探测跟其他国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013-12-02 15:29:08]

杜颖:这是第二次探月高潮以来,国家首次往月球表面发着陆器和巡视器。之前第一次的时候,是美国的阿波罗号有着陆的探测,然后苏联是月球车。我们从载荷上、从技术手段上,都比他们先进。 [2013-12-02 15:29:14]

主持人:其实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非要积极的探月? [2013-12-02 15:29:17]

杜颖:月球探测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你必须得技术水平到了,综合国力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才能支持这个探月的工程。另外实际上月球探测会对我们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我们月球探测是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项目,在这个项目研制过程中,我们牵引很多基础学科的发展,这个任务的成果集中应用了现在工程技术的很多最新成就,除了对我们航天发展有推动之外,对我们国家很多学科的发展都有一个推动的作用。对整个科技创新和提高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促进的。还有月球探测对空间科学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月球地理构造比较稳定,另外大气稀薄,是进行天体物理学,实验和观测的特别好的场所。另外在月球探月工程里面,我们获得了很多科学数据和经验,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包括认识太阳系的演化和特性,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都是为了促进空间科学的发展,对探测宇宙的起源都是有帮助的。另外,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我们走向深空的第一步。人类掌握了地外天体的环绕、着陆、巡视的技术,进而为迈向比月球更远的其他天体奠定了技术基础。现在从美国、俄罗斯包括日本、印度他们最新的情况来看,月球探测活动,都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是统一规划的,逐步推进的。 [2013-12-02 15:29:22]

主持人:比如说将来要探测火星,这也是要走的第一步? [2013-12-02 15:29:27]

杜颖:对。 [2013-12-02 15:29:28]

主持人:前一些日子,有媒体报道说美国的那个月球大气和尘埃环境探测器现在正在绕月飞行,咱们“嫦娥三号”如果是进行登月计划的话,会不会对这个探测器有影响?这个说法准确吗? [2013-12-02 15:29:34]

杜颖:美国发的探测器是围着赤道转,去探测月亮的月尘,是空间环境,轨道比较低,是围着月球和轨道转的。我们“嫦娥三号”着陆之前,两个轨道是垂直的,撞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他们可能担心在测月尘的时候,我们落下的一下可能有土溅起来。实际上我觉得那个过程很短,它就在那个赤道上测。某种意义对他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如果能测到可能还是好事,我觉得看怎么说。 [2013-12-02 15:29:37]

韩峰:反而能够给它提供测量月球在大气中环绕的子样。 [2013-12-02 15:29:39]

主持人:本身月球大气就很稀薄,尘埃就更少了。 [2013-12-02 15:29:41]

杜颖:我在北半球,他在赤道,对他有什么影响? [2013-12-02 15:29:43]

主持人:之前俄罗斯和日本都说自己要建无人的或者有人的月球基地,这种做法可行吗? [2013-12-02 15:29:45]

杜颖:月球基地这个事,现在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一些初步的设想,处于研究阶段。当然很多国家都提过,俄罗斯、日本包括美国也提过。当时提了,但是随着后边航天活动任务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可能还会变。我觉得说哪年要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建月球基地这个事儿,很多国家都是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规划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我觉得从技术上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是一个更大的门槛,而且我觉得涉及的关键技术很多,要解决的难题很多,总有一天可以实现,但是可能会时间特别长。 [2013-12-02 15:29:48]

韩峰:对于运载火箭这方面来说,如果想建月球基地有什么好的方法? [2013-12-02 15:29:50]

韩峰:咱们国家需要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大幅提升性能和能力。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是现在我国在役的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同步轨道是5.5吨。我们这次发射“嫦娥三号”是地月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大概3.8吨左右。整体构建月球基地的话,至少需要实现单次5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运载效率。好比说你去盖房子,你拿50吨的货车拉建材还是拿小面包一车一车运?这个肯定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未来规划如果想建月球基地的话,首先要提高我们现有的整体的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能够保障一次将更多的物资发送到月球的轨道上,这样才有可能实施后续的月球基地甚至深空探测的任务的完成。 [2013-12-02 15:30:06]

主持人:谢谢两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中国航天网的嫦娥三号任务在线访谈--“发射成功 奔向月球”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2013-12-02 15:31:12]

【打印】    【关闭】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