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2008年还是专家们“纸上谈兵”的论证项目,今天已成为我国首创项目,被多名院士、专家誉为“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2012年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顺利完成探月二期着陆试验场建设。已投入运行的试验场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着陆试验架的蓝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以“嫦娥三号着陆试验器着陆缓冲试验、着陆稳定性试验及悬停、避障、缓速下降试验圆满完成”的优异成绩证明了自身价值。 建设难,难于上青天 探月二期着陆试验场主要完成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末期的地面验证试验,这些试验极其重要,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探测器是否具备在月球表面安全着陆的能力。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建设试验场所经历的困难也差不多如此吧”。508所探月二期着陆试验场项目负责人黄伟的话并没有夸张。对于该所而言,建设试验场没有基础和经验可借鉴,需使用的多项技术都是国内首创,难度极大。 例如,作为试验场中的核心设备,月球着陆试验架由钢结构设备组成,本身运动部件重达两百多吨,惯性大,要求能高精度模拟月球重力环境,还不能对探测器有大的水平干扰力。建设团队的技术负责人唐明章笑言:“这个要求犹如‘张飞绣花’。”为了满足指标要求,建设团队经历多次方案的设计、推翻、再设计过程,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级、多绳系随动控制方案,完美地化解了难题。 航天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项目的推进,不可避免地要调整总体指标,从而引发各分系统方案设计及设备指标调整等连锁反应。为此,508所一直马不停蹄地与遍及大江南北的13家协作单位进行沟通协调。 在探月二期工程的规划中,留给试验场建设的工期很短。而且,试验场大部分设备处在外场环境下,一旦出现高温、风雨等恶劣天气,大家只能干着急。 航天人的办法总比困难多。508所立即将试验场建设纳入型号科研计划管理,成立了试验场专项建设领导小组和“两师”系统,实施一周7天工作制、执行日调度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并成立了专家顾问组。 航天人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贯穿了试验场建设的全过程,保证了试验场各项条件满足各阶段试验的需要。 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与参与试验场建设的年轻人聊天,不善言辞的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的确挺苦的。”其实,在这些低调内敛、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中,却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 “试验工况多、周期长,不管怎样,我们都避不开酷暑或寒冬。夏天,试验场地表温度能超过50度,像蒸笼一样;冬天,只干一会儿活手就僵了。”曾在去年夏天坚守试验场而被晒得脖子脱了几层皮的陈旭回忆。 “这不算什么,试验中的难题更令大家担心。”随即,他讲述了第一次嫦娥三号着陆试验器着陆稳定性试验的情形。 当天一大早,各个岗位的人员一一就位,但完成试验器安装、测试测量设备调试后,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试验器在空中翻转时怎样才不会碰到地面?吊车的吊点选在哪里?怎样才能确保在塔臂上升过程中,试验器不会撞向倾斜着陆面………… 尽管有预案,但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度有些茫然。之后,大家冷静下来,进行讨论,选择出最优方案,并小心翼翼地尝试。 “每个人都表情严肃,生怕试验器发生坠落或磕碰。”当试验圆满成功、大家凝重的表情舒展开来时,已是晚上七点。 “这样的‘第一次’还有很多,第一次铺设模拟月貌、第一次进行试验器与试验架对接、第一次点火试验……每一次我们都是小心翼翼,依靠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入所一年多的王治国接过话茬。他已经被晒成了“黑人”,笑起来时牙齿显得特别白。 当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回忆往事时,黄伟突然开口了,语气从容平淡:“从集团公司到各个项目参与单位,数不清有多少人为试验场建设倾注了心血。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只是尽了应有的责任。”(赵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