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深空探测等领域后续发展又有了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这些重大航天工程似乎离自己很远,航天真的离我们生活很远吗?这不仅是社会公众,也是两会代表委员的疑问。 航天技术服务民生 “其实,航天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的眼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上,集团公司利用航天推进剂燃烧技术转化开发了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用于化工产品、化肥生产、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燃煤发电等领域。 航天风动设计技术转化开发的烟气脱硫脱硝成套工艺及技术装置,可以有效控制发电厂、炼油厂等排出的含硫、含硝工业废气,能够在雾霾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常人很难想象,火箭也能和国民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张建恒介绍,集团公司利用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技术开发出多个系列、多种用途的高、中、低压消防泵产品。其中,森警式消防泵只要一个人背着就可以高效率灭火,高压高程消防泵能将消防车喷水高度从100米~300米提升到300米~400米。 张建恒介绍,当前集团公司将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放在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航天动力、航天电子、航天材料和航天制造等技术优势,大力推进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链延伸,在制约我国发展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核心技术缺失等方面破解了一系列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航天军民融合特色的发展之路。 同时,集团公司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把技术创新置于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打造项目核心竞争力。“十二五”以来,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民用产业科技创新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当前,发达国家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为50%~60%,美国甚至达到了80%,而我国航天获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的比例还只有10%左右,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表明,航天科技成果服务国民经济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为了让更多航天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集团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方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结合产能核心能力优势和发展基础,以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等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更多的航天技术融入日常生活。 协同中互惠共赢 3月6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北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河北人大代表各陈地区优势,分享本地区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与京津二地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的建议。 谈及对接北京转型发展,有代表特别谈到河北固安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张建恒介绍,集团公司在固安航空航天产业园中占地5000亩,目前,已经有多家单位入驻产业园中。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专题座谈会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京津冀三地的“三根绳”拧成一股绳,凸显京津冀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升温之前,集团公司早已走在了统筹京津冀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的前列。 2007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奠基,随着2015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代表长征五号火箭和长征七号火箭首飞的临近,再一次证明集团公司优化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 去年底,五院旗下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的首条5万支高温太阳能集热管生产线开始试生产,一举填补了国内光热发电产业化空白,总投资16亿元在河北沧州打造航天神舟太阳能光热产业园的天瑞星公司,拥有高温太阳能集热管核心技术专利20余项,是目前国内首家、国际认可的生产高温太阳能集热管产品的3家企业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三地要建立科学长效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在张建恒看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集团公司而言,既要关注国家政策,也要认真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北京丰富的人才资源,天津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河北腹地较深、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随着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河北的产业升级也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去年,集团公司十一院就和承德共同出资成立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航天节能环保研究院),发挥航天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市政污水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主攻河北冶金、电力、水泥和玻璃等行业,快速治理河北污染企业烟气排放问题,消除雾霾原发点,缓解河北大气污染现状。 张建恒表示,通过统筹京津冀三地资源优势,集团公司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在未来也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要看到,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一定要综合分析经济结构、经济地位、产业配套等因素,将企业发展融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之中,实现互利共赢。(陈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