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用保守眼光看网络战争
发布时间:2014-06-25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读《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

网络战争的概念近十几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且经常被赋予不可思议的能量。

如今的作战系统都与信息化不可分割,因而很多人断言,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控制战争。通过信息入侵、扰乱或破坏,仿佛分分钟就能使敌方的军用卫星失效,让敌方导弹掉头往自家门里打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这样的论断外行的人看起来不无道理,但也难免会怀疑:是不是过于危言耸听了?

《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就给这样的论断泼了一盆冷水。作者利比基认为,网络战争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网络战争的重点在防御,而不是攻击,通过网络一招制敌的想法,未免太天真。

这是一份由美国最重要的军政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在2008年形成的研究报告。美国空军一位司令官发起了这项原名“网络命令与网络战争的定义与执行”的研究,兰德公司的美国空军项目部门负责实施。

本书的基本结论很简单:网络空间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因而其他媒介中的战争原则不会必然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攻击不是通过施加暴力,而是通过挖掘和利用敌人的漏洞来完成;网络战争很难达到持久的效果;网络战争面临着很多的不明确性,比如“谁是攻击者”、“原因是什么”、“攻击效果怎么样”……

这些结论共同指向了一个偏向保守的论点:网络战争的杀伤力是有局限性的。虽然被称为第五空间战,但其杀伤力要远远低于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中的战争。

首先,网络可攻击,只是因为自身的系统存在缺陷。几乎所有的敌人都来自计算机网络的外部,因此除非自身存在缺陷,否则敌人无法暴力入侵电脑。稍微夸张点说,信息组织可能遭受的网络攻击的严重程度,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以只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防御,就能大大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其次,网络攻击只能用来骚扰或者短时间内瘫痪敌方的指挥系统,绝不可能解除敌方国家的武装力量,更不可能占领领土。它不是一种解决战斗的终极方案。而且网络攻击的效果只能发挥一次,因为网络利用的就是漏洞,一次打击就暴露了漏洞的所在,下一次打击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而修复的成本又是很低的,通常在几个小时或几周内就能修复。

由此,本书作者利比基建议,虽然当今是信息时代,但并不能把网络战变成军事行动的全部。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越走越远,网络战会变得一无是处。在正确利用网络战方面,利比基建议作战人员认识到网络攻击的有限的“保质期”,节约使用,才能让它发挥出一些“有趣”的作用。

利比基早年在美国国防大学任教多年,对前网络战争时代,尤其是冷战时代的战争形态与军事政策十分了解,这在他通过拿核时代与网络战争时代相比较来阐述后者特点时,体现得很明显。

利比基在兰德公司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其研究与政府和军方关系密切。如今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关于网络战争的书籍,很多并非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往往观点偏激,相比这些书籍,利比基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学术价值。但他的成果也遭遇了批判。

一位自称前美国空军上尉的人便撰文阐述了不同意见,他曾在空军中领导过网络入侵检测工作。他认为由于缺乏实际参与国家安全工作的经验,利比基的很多观点和判断像是空谈和臆测。

利比基认为网络防御和修复都是比较容易的,这位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他没在IT行业干过;利比基认为计算机系统操作和管理者是利用和维护系统的主导力量,这位作者则提醒他不要忘了系统和服务的供应商……

本书中所谈到的网络战争,都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攻击、防守、威慑、报复等行为,与实体攻击配合作战的可能性作者没有深入探讨。对这方面,书中只有“由于破坏性的网络攻击能够推进或放大实体攻击的效果,并且战术网络战的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值得发展”之类浮光掠影的表述。

这一点也遭致了这位作者的批评。他认为这种轻描淡写的态度还不够味儿,会误导政策制定者,使他们认为,在21世纪的网络战争领域,只需要关注防御就够了。而实际上,正因为网络攻击成本低廉,一个较为弱小的国家更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对更强的国家(意指美国)发动猛烈进攻。“最好的防守还是进攻”,他说。

虽然这位上尉的攻击也是漏洞百出,但他为我们阅读这份报告提供了更多思路。比如,利比基讨论的网络战争过于将网络与实战孤立开来,如果实战已经打响了,网络上的战争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书中没有给出答案。毕竟这是一本给美国政府做决策参考的调查报告,在中国出版,肯定已经被处理得七零八落了。难道真有人会以为通过这本书就能了解美国如何打网络战争吗?其实本书原名叫做《网络威慑与网络战争》,很朴实的名字。

这本书的最大作用,也许是对网络战争的知识普及,通过主要与核战争作对比,书中对网络防御、威慑、报复、战略和战术网络战等概念都有清晰的界定和分析。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书的封底上,出版商可能出于营销考虑,印出了这样的广告语:“如果一个国家保持纯粹的防守立场,那么必将招致巨大的风险”,这与作者的保守立场正好唱了个反调。

(作者:倪伟)

[关闭]  [打印]
协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504所) 活动媒体:中国航天网 中国航天科工网《中国航天报》中国航天手机报 承办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