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读后感 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与启发,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淡化。在又一个甲午年到来之际,这本《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深深吸引了我。 《龙旗飘扬的舰队》是一部严肃的专业历史著作,作者姜鸣倾注了十几年的心血,在详尽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自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朝开展洋务运动,直至辛亥革命终结封建王朝。其中的高潮,正是北洋水师与甲午海战。多年来,关于北洋水师的论断存在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如果依然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又何谈继往开来? 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日本人早早引进“海权论”,并将其奉为至宝。而中国对这一理论并未引起重视。于是我们看到,日本制订了明确的海权战略,举国之力筹集经费购买军舰,大力发展海军教育,目标直指北洋水师。而清政府只重器物,不重思想,对“海军”的理解仅停留在“海防”的被动层面。李鸿章是清朝“洋务派”中的明星,但他对海军的认识却十分肤浅,加上对于个人政治地位的考虑,实行的是“舰队保存主义”。只要对方不打进来,能保住舰队主力就心满意足,并未想过真正的海军大决战。 而这个大决战,日本人则期盼已久。黄海海战的第一轮接触之后,北洋水师舰队阵型便开始散乱,各舰各自为战,不能有效集中火力。而联合舰队一旦咬住北洋水师的军舰,却是咬紧牙关非打沉不可。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固然损失惨重,但舰队依然保有五艘主力战舰及鱼雷艇、炮舰等众多辅助军舰,但却完全放弃了制海权争夺,竟然试图藏身在军港中借助炮台抵御联合舰队的进攻。日本人趁着北洋水师龟缩不出,在旅顺及威海附近登陆,从陆路进攻夺取了外围的炮台,调转炮口对准了港口内的北洋军舰。事已至此,战争的彻底失败不可避免。 细节决定成败 在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细节也引导着战争的走向,把北洋水师带进了失败的深渊。 北洋水师舰队多年来的训练实际上一直流于形式,并且缺乏外海决战的有效训练。黄海海战的第一轮接触,北洋水师的阵型就没有摆好,很快丢掉了明确的阵型,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北洋军舰年久失修,“定远”号开的第一炮便把舰桥震塌,造成提督丁汝昌受伤。 “致远”号水密封门年久失修,导致战舰重伤后沉没(并非电影《甲午风云》中演的被鱼雷击中)。方伯谦看到这一幕,带着自己的“济远”舰和旁边的“广甲”号仓皇逃离,北洋水师开始寡不敌众。此外,大战在即,北洋军舰却没有带够足够合适的弹药,造成战斗中难以击沉敌舰,更是难以饶恕的错误。 120年后的启示 时间过去了120年,我们从北洋水师战败的历史教训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不断进取的心态。作为一名航天基层工作者,确定大的战略方向不是我们的责任,但具体到我们的研究领域,却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当下。多了解业界发展动态,多阅读高水平国内外文献,将科研工作始终维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第二个启示是对于细节的把握。质量、安全、保密、标准化……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决定着科研生产工作的成败。如果忽略这些细节,可能一时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后果必然会显现。同北洋水师一样,军工企业的科研生产不容失败,一旦出现问题,就是重大事故。因此,作为航天职工,我们应该不怕麻烦,不嫌繁琐,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细致对待科研生产。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最终葬送北洋水师的,其实正是北洋水师自己的恐惧情绪,始终不敢到大海中与敌人决战,一味躲在军港里拖延时日,最终被敌人堵在家门口消灭。而在科研生产工作中,也要敢于迎难而上,与困难短兵相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又一个甲午年到来之际,作为航天军工企业的职工,我们更要牢记战败耻辱,铭记惨痛教训,励精图治,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作者:王一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