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式有许多种,抄书是其中用功最深、耗时最久、记忆最深刻的。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我想说:“抄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静守”。 《幽梦影》里说:“读书易,抄书难”。当年周汝昌与哥哥二人在胡适去香港前,用毛笔日夜不停用时三个月,抄完了从他处借来的八十回红楼梦,后来胡适那本原稿已不知去向,周汝昌这本却成为他红学研究的起点。我本想此事不会太难,结果自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戚蓼生序》起,三年才抄到七十回,才知坚持抄书,实非易事。 多年抄书的经历,让我感受到的乐趣非抄书不可得。 理清作者脉落,宏图渐渐呈现 每本书都有自己完整的故事情节、成套的思想体系,只要我一开始抄她,一个全新的书的空间就会扑面而来,悄悄绚烂。虽然我无法融入他们的感情、天空,但能静下来品味书中人的语言、动作,感受他的心跳、脉搏,能更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爱观。读着、抄着就跌入了故事中不能自拔,随着时间的推移、抄书的深入,会渐渐从沧桑中读出一分丰富:红楼场景的打开,人物的刻画;什么是草蛇灰线、什么是浮线千里。虽然这个过程很慢,但正是这种缓慢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明白:“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大处很是精彩,小处亦是动人 一提红楼梦,谁都说整体宏大,但大处是由小处来体现的,没有小处对主题的一次次深化,整体的辉煌会逊色很多。如贾政这个人物,从整本书看他腐朽、刻板,最经典就是他棒打宝玉的那一幕,可当我在抄书时会看到他细小的父爱,如78回,他让宝玉、贾环、贾兰一起做诗,当宝玉做时,“贾政自提笔向宝玉笑道:‘你念我写,若不好了,我捶你那屁股……’”。这几个字颇为动人:“自提笔”、“笑”、“我捶你那屁股”,贾政也是一位父亲,也有一颗爱儿的心,对宝玉的宠溺,从这几个字中暴露无疑。大师就是大师,总能在小处让人感到人性的光辉、人物的丰满。 表面上看故事,实际里得真意 抄书时我喜欢仔细体会书中每一句话、每一动作,书中的闪光之处,有时不在故事本身,常在书中的某个角落,作者看似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地说着,只有认真抄书才会理解到他的真情与真意。74回,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排挤晴雯(脂砚斋在评语中说:“活画晴雯出来,可知已前晴雯必应遭妒者,可怜伤竟死矣!”),从王善保一人身上就能猜到他人是怎样对待晴雯的,众箭所矢的她,难逃恶运也是早晚的事。我能体会到作者、脂砚斋都非常喜欢晴雯,正因为喜欢才把她写的如此饱满,让人顿生爱怜,合上书本还会掉泪不止。 与作者促膝交谈,其好意不忍辜负 抄书时我会感到在某个时刻与事隔千年的不言语的作者促膝交谈,当我出现疑惑时,他默默地看着我,当我经过多种努力明白他真实含义时,我仿佛看到他正对我微笑。我能感觉到他的心跳,我在跨越了无数的年代后与他接近,与他聚首,他好象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他心爱之物小心地托付到我的手上,这种真诚我不忍辜负。 古书能答疑解惑,缓解现实的无奈 现实生活中有善用刀剑者,有惯用手碗者,有给人穿小脚者,每每想起都很寒心。抄书时则不同,我总能抄到一两句让我茅塞顿开的话,作者好象总会出其不意地来到我的眼前,他好象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会引导我让我自己慢慢打开这扇窗,让我不再理会背后的暗箭,化解心中的不平,我心中的冰山会在某一刻一点点地融化。一次我因同事的言语不当而不爽,不知道应如何面对,晚上抄书上正好抄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反复抄后发现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当这种事情多次出现后,我发现从书中得到一种安慰,因为无论谁会抛弃我,但书籍不会,他只会等着我,他知道我的痛苦,他在等我去与他攀谈,他会让我在渺茫的大海中找到一种自己让自己身心温暖的方式。 我若不离不弃,他便静静守候 与古人相守,抄书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有时因有事多天未抄书,好书真的好象在那里静静地等我,他不言语,在静待我,他没有埋怨,没有生气,只有不离不弃的等候,这就是我们心的相遇。我不负他他也不会负我,就算我负了他,无论我何时回头,他都在那里微笑地望着,这种深情使我义无返顾地,有时甚至是急不可耐地回归他的怀抱,与他一起相守。 抄书练字两不误,静静守候成习惯 每本书都很厚,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开始时,字写得快也写不好,浸入书中,字整齐了,再抄下去,心也融进了书中。读书可以一目十行,抄书不同,只能一字字写,一句句抄,不能偷一点懒,若偷懒前后意思都不完整。最开始抄书时,我只是想考验一下自己能否认真做件事,谁知不抄则已,一抄不可收,一天不抄,心里就象没完成任务,慢慢地抄书成为我的一种独特的读书方式,成为一个过程,成为一种习惯。 抄书是一种让自己内心安静的方法,也是获得一种满足充实的方式。无论外界的喧闹如何,在我与书籍静守中我找到了一种自然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一种解脱,随时间的推移我找到了书中的我,我也成为了书中的人物。 笔笔皆古人,字字皆自己。 (作者:郑京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