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发困局》学习企业研发管理和研发变革破局之道 党的十八大之后,企业的转型升级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公布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曝在了大众的“聚光灯”下,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 企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是最好的?改革的浪潮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将何去何从?翻开《研发困局》这本书,我们或许能以华为公司为他山之石,为自身发展找到一些借鉴。 研发管理:中国企业的短板 《研发困局》一书的作者没有迷失在中国制造业独步天下的大好格局中,而是深入探求中国企业发展的困境,手持“奥卡姆剃刀”直指问题本质——中国企业不乏具有魄力与远见的领导者,也不乏高水平的研发“大厨”,更不乏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的研发人员,缺乏的是研发与管理的高效式模式、规范化流程与完整化体系。 接着,作者像剥洋葱一样,从六个方面一层一层将问题分解,以研发管理提升为核心,全方位地解读了企业研发管理变革之路,带领读者探求研发困局的突围之法。作者以在华为公司的工作经历和在研发管理咨询公司接触的经典案例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的一手资料和逻辑清晰的分析,记录了华为等公司在研发改革的“激荡岁月”中所经历的阵痛和获得的经验,还原了企业管理人员在研发变革中所经历的思维蜕变。 航天企业作为典型的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企业,在特有的航天研发体系支撑下,白手起家,从最开始的单一型号仿制到多型号并举、研制生产并重,再到现在的“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航天企业和航天人的卓越成就为全世界有目共睹。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航天企业无论在军品型号任务还是在民用产品需求上都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然而,与国际一流军工企业相比,航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缓慢、生产效率较低、研制生产成本较高、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也已暴露了出来。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主动进行转变,航天企业无论是在武器装备研制,还是在民品市场拓展、利润率提升等方面都可能陷入发展困境。 研发变革:转型升级的先声 《研发困局》中提出的通过研发管理改革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研发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如果加以实践,也将有助于航天企业突破发展困境。 作者从华为公司IPD(集成产品开发)的引进和实施入手,深度剖析了研发变革时基于市场及平台的产品创新模式的裂变,鞭辟入里地解读了如何打破部门之间的职能化壁垒、建立产品研发团队,并阐述了职业化研发团队的构建与“大厨式”研发的弊端。 作者并没有止步于IPD助推企业研发变革这一表象,而是更深层次地剖析了促成研发变革成功的内在支撑——企业文化的确立与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早在1997年底,总计103条的《华为基本法》奠定了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根基,同一时期,华为的任职资格工作也稳步推进。这两项工作为华为在IPD引入和实施时作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书中,作者始终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方式考察企业发展,改变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划分法。例如,书中并没有一味将“创新”一词无限拔高和神化,它同时看重一些更为实在的研发和经营理念。例如,书中强调了研发流程体系中的可重复性、市场创新模式中的产品贴近市场意识、质量体系中的质量至上理念等。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国企应该怀揣更强烈的使命感,争做摸索转型升级道路的勇敢践行者。航天企业可以借鉴此书中的研发管理思想,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突破研发困局、激活国企活力,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满意答卷。 (作者:苏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