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录片《大国重器》有感 前不久,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部六集纪录片《大国重器》,讲述改革开放后中国核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脱困及转型历程,展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成就和艰辛,在舆论界兴起了一阵波澜。 《大国重器》从工业领域一线人员切入,采访了产业工人、工程师、企业家等,以他们的个人经历描绘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足迹,然后再辅以国家规划部门的专家进行宏观解读,既细致入微,又波澜壮阔。有如《舌尖上的中国》,将多种具有特色的中国工业“菜品”从选“食材”到“加工”,再到“烹饪”,采访亲手制作这道“菜”的“厨师”,从他们身上获得一手信息。因此,我看《大国重器》的感受就犹如看到了工业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好的纪录片会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主动进行思考。《舌尖上的中国》是这样,观众在欣赏美食烹制过程时,也会不自觉地琢磨菜品的做法、遐想菜品的味道;《大国重器》也是这样,无论是否为工业从业者,在看这部记录片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到底是什么实质上推动了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进步?未来靠什么来取得更大的发展?片中给出了一个答案:人才,尤其是专业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他们是成就过去的答案,也是开启未来的钥匙。高铁铝合金车厢的焊接、高精度数控机床控制芯片的研发、高洁净机器人的装配、LNG运输船的舱壁焊接……无一不是这些当代鲁班的杰作。 《大国重器》在给出一个答案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如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现有的教育方式能否在未来提供足够的技能人才?我们的教育思维和看待工业生产职业的眼光能否适应未来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我不是教育专家,无法给出结论,但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能从身边的现象中看出一些答案的端倪。 生活中很多人对工人的工作都怀有偏见,将工人视作低端、体力劳动、收入低的代名词,这说明我们对工业生产领域职业的认识和认知还有一些偏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偏差?是教育理念、社会价值导向,还是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 《大国重器》也许会带来一些改变。它以恢弘而又细致的视角展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景,将工业的力量和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由这部纪录片,我想观众们都会为我国工业发展感到自豪,同时,或许也能改变人们对工业领域工作人员的看法,重塑工人的价值。 (作者:向胡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