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 第一次读《呼兰河传》,让我明白原来小说竟然可以这样写:纯朴自然柔美的语言直击读者内心,满满的深情,沉入人心。 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我依然对作者萧红有种莫名的敬仰。在这部被茅盾赞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呼兰河传》里,萧红用洒脱灵动的笔触,描写了故乡呼兰河的波光云影,充满诗情画意,美好而苍凉。 作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那“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文字有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文风无拘无束,纵横自如宛如夏日辽阔的草原。 正所谓“文如其人”,萧红渴望自由,追求自由,无论是早年间因为反对包办婚姻而逃离家庭,还是后来的文学创作,她都不甘受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这种追求自由的性格却给她带来了悲苦的命运。她一生颠沛流离,饱尝艰辛,命运跌宕起伏,从19岁寄居在哈尔滨市道外东兴顺旅馆开始,经历了欺骗、债务、迷惘、挫败等厄运,直至病逝于香港,她一直都在生活的恶浪中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感情的屡次挫折,都没能阻止她坚定的文学理想。短短31年的生命,她留下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同是“民国四大才女”,和张爱玲相比,我更喜欢萧红。她聪明而不刻薄,天真而不简单,她以女性细腻的视角一次次透视历史。她24岁就写出了被鲁迅称赞的《生死场》。著名女作家丁玲曾这样评价萧红: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那么少于世故? 萧红是一个纯粹执著的作家,虽然她英年早逝,却用自己浓烈而深沉、充满悲剧意蕴的作品获得了永恒的青春。 (作者:王学军)
|